作物杂志,2024, 第6期: 12012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4.06.016
李斐1,2(), 边少锋2, 徐晨2, 赵洪祥2(), 宋杭霖2, 王芙臣3, 庄妍1,2
Li Fei1,2(), Bian Shaofeng2, Xu Chen2, Zhao Hongxiang2(), Song Hanglin2, Wang Fuchen3, Zhuang Yan1,2
摘要:
玉米垄侧栽培是我国东北山区推广应用多年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式,为明确其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特性、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机理,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坡耕地进行了2年大田垄侧栽培模式(T1)和传统栽培模式(CK)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在抽雄期(V12)和吐丝期(VT)可显著提高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T1处理在拔节期(V8)对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有显著负影响,对超氧化物歧化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没有显著影响。在V12和VT期,垄侧栽培对碳代谢酶、氮代谢酶及叶片保护酶均没有显著影响。在V8和V12期,垄侧栽培在干物质积累方面没有明显影响,但在VT期,T1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CK。T1处理在V8期对根系伤流有显著负影响,但在V12和VT期有显著正影响。T1处理对叶面积没有显著影响,可降低株高和穗位,增加玉米穗粒数、百粒重,提高玉米产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坡耕地垄侧栽培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生理特性有重要影响,可提高玉米产量。
[1] |
陈绪昊, 高强, 陈新平, 等. 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6):3170-318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16.009 |
[2] | 王大中, 龙雨涛, 常晓东. 东北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概况及防治策略. 农业与技术, 2013, 3(8):226. |
[3] | 王芙臣, 史旭曾, 李斐, 等. 坡耕地嵌入覆盖作物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2, 30(6):93-101. |
[4] | 王芙臣. 东部坡耕地混播覆盖作物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玉米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23. |
[5] | 肖春艳, 王秀玲, 管俊, 等. 玉米垄侧播种抗旱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06(6):39-40. |
[6] | 王洪飞, 谭佩东. 磐石市玉米垄侧保墒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分析报告. 农业机械, 2012, 698(2):33-34. |
[7] | 田玉秋, 杜向平, 于广红, 等. 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 吉林农业, 2012(4):105. |
[8] | 杨晓冬, 肖春艳. 玉米垄侧抗旱栽培. 农村科学实验, 2006, 426(4):6. |
[9] | 王柏军, 李春阳, 陈永新. 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技术. 吉林农业, 2018(1):47. |
[10] | 吴兰芳, 岑庆宋, 张超, 等. 不同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耕作与栽培, 2022, 42(6):5-9. |
[11] |
陈春艳, 杨珊, 李清超, 等. 5个玉米新组合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5):11-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49 |
[12] | 孙彩霞, 刘志刚, 荆艳东. 水分胁胁迫对玉米叶片关键防御酶系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3, 11(1):63-66. |
[13] | 王娟, 李德全, 谷令坤. 不同抗旱性玉米幼苗根系抗氧化系统对水分胁迫的反应. 西北植物学报, 2002, 22(22):285-290. |
[14] | 苏中军, 于龙凤, 安福全. 不同缺素培养对玉米叶片脂质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2):62-64. |
[15] | 王洪预, 李秋祝, 赵宏伟, 等.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处理对春玉米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8 (1):13-17. |
[16] | 时向东, 刘艳芳, 文志强, 等. 植物根系伤流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0):2043-2045. |
[17] | 黄琼,伊力哈木·托哈迪,艾尔肯·依不拉音. 植物伤流液的研究和应用.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6(11):1573-1576. |
[18] | 吴雅薇, 李强, 豆攀, 等. 低氮胁迫对不同耐低氮玉米品种苗期伤流液性状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2):278-288. |
[19] | Xiao L G, Kuhn N J. Net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principles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A synthesi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1, 27:6321-6330. |
[20] | 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 2025年). 2020. |
[21] | 金亚征, 王莉, 刘朝巍. 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9, 22(3):36-42. |
[22] | 刘志刚, 王晓丽. 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的利弊分析. 农业与技术, 2016, 36(10):6. |
[23] | 王长河, 杜向红, 于广平, 等. 玉米机械化免耕保墒垄侧栽培技术在松原市宁江区推广实施情况. 吉林农业, 2015(3):57. |
[24] | 洪杰. 玉米垄侧保墒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推广. 农业机械, 2008(32):60-61. |
[25] | 何学利. 植物体内的保护酶系统.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0):37-38. |
[26] | 鲁俊田, 赵新华, 宁家林, 等.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与玉米根功能及其保护酶活性关系研究. 玉米科学, 2018, 26(6):99- 103. |
[27] | 马立婷, 王沣, 田平, 等. 耕作方式与玉米根系功能及其保护酶活性关系研究. 玉米科学, 2017, 25(3):59-64. |
[28] | 孙燕, 姜兴印, 周丽萍, 等. 褐斑病空间分布对夏玉米光合酶和保护酶活性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012, 48(8):804-814. |
[29] |
陈芳, 谷晓平, 于飞, 等. 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0):23-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100034 |
[30] | 孟祥盟, 孙宁, 边少锋, 等. 化控技术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4, 22(4):78-83. |
[31] | 张丽华, 边少锋, 孙宁, 等. 保水剂不同粒型及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和光合性状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7, 25(1):153-156. |
[32] |
王创云, 邓妍, 赵丽, 等.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0):62-2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40179 |
[33] | 常江, 张自立, 郜红建, 等. 外源稀土对水稻伤流组分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5):522-525. |
[34] | 梁建生, 曹显祖. 杂交水稻叶片的若干生理指标与根系伤流强度关系.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3, 14(4):25-30. |
[35] | 自书农, 肖剃华. 杂交水稻根系生长与呼吸强度的研究. 作物学报, 1998, 14(3):53-59. |
[36] | 邱鸿步, 陆定志, 王斌斌, 等. 粕型水稻的叶片老化与植株伤流强度及产量的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1981(4):175-178. |
[37] | 赵森霖, 黄高宝.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4(3):122-127,139. |
[38] | Virginia N, Nele V. Weed dynamics and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principles: A review.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5, 183:56-68. |
[39] | Bhagirath S C, Ravi G S, Gulshan M.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weeds unde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 review. Crop Protection, 2012, 38:57-65. |
[40] | Nawaz A, Jam N A.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Berlin:Springer, 2015. |
[1] | 程生煜, 杨彩红, 崔文强, 姜晓敏. 不同耕种模式对玉米叶片生理及结构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6): 103112 |
[2] | 李峰, 高宏云, 张翀, 张宝英, 马建富, 郭娜, 白苇, 方爱国, 杨志敏, 李源. 盐胁迫对燕麦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6): 140146 |
[3] | 张金鑫, 葛均筑, 李从锋, 周宝元. 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生长季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J]. 作物杂志, 2024, (6): 162170 |
[4] | 胡娅晴, 李春情, 王冠, 徐江. 水稻BR受体突变株Fn189拔节期生长发育及碳代谢分析[J]. 作物杂志, 2024, (6): 218225 |
[5] | 韩小伟, 周江明, 高英波, 田雪慧, 李明军, 郝延杰, 李伟, 李树兵, 刘树泽.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玉米种子精选方法研究[J]. 作物杂志, 2024, (6): 242248 |
[6] | 肖晓, 钟坤权, 屠小菊, 易镇邪. 低温锻炼持续时间对菜用甘薯幼苗耐寒生理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40145 |
[7] | 于滔, 张建国, 曹靖生, 马雪娜, 何长安, 曹士亮, 李树军, 蔡泉, 李昕, 李思楠, 杨耿斌, 李文跃. 110份玉米新材料萌发期耐低温性鉴定与评价[J]. 作物杂志, 2024, (5): 1828 |
[8] | 雷云, 熊露露, 王健健. CO2浓度升高对不同薏苡品种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81187 |
[9] | 张旭丽, 王瑞军, 郗小倩, 冯学金, 李洪.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黄芪幼苗生长、生理特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204211 |
[10] | 郑飞, 孟庆长, 孔令杰, 崔亚坤, 陈静, 陈子恒, 张美景, 刘瑞响, 赵文明, 袁建华, 陈艳萍. 黄淮海区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苏科玉076的选育和策略分析[J]. 作物杂志, 2024, (5): 6872 |
[11] | 卢柏山, 董会, 刘辉, 徐丽, 樊艳丽, 史亚兴, 赵久然. 鲜食糯玉米籽粒含糖量与品尝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4, (5): 8085 |
[12] | 马延华, 孙德全, 李绥艳, 林红, 潘丽艳, 李东林, 范金生, 吴建忠, 杨国伟. 黑龙江省玉米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及优异种质资源筛选[J]. 作物杂志, 2024, (4): 103112 |
[13] | 杨柯, 姜春霞, 张伟, 刘恩科, 翟广谦, 张冬梅. 不同处理对玉米籽粒机械收获破碎率影响的研究[J]. 作物杂志, 2024, (4): 138143 |
[14] | 王富贵, 邹润厚, 高聚林, 王振, 程志鹏, 郝琪, 张悦忠, 王志刚. 秸秆还田方式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水热及春玉米苗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4): 223231 |
[15] | 李清超, 张登峰, 李春辉, 杨珊, 刘建新, 吴迅. 西南地区玉米地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4, (4): 24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