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ps ›› 2017, Vol. 33 ›› Issue (1): 113-118.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1.021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Guo Jianhua,Yu Song,Yu Lihe,Guo Wei,Xue Yingwen,Jin Shanshan,Liang Haiyun,Duan Junjun
[1] | 蒋陵秋, 金文林 . 小豆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Ⅷ 小豆短日处理的效应.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1,6(1):22-27. |
[2] | 杨方人, 赵九洲 . 大豆“三垄”法高产技术分析–垄作深松及分层施肥的增产效应.中国农业科学, 1995(6):46-51. |
[3] | 韩利萍, 孙磊, 田静儇 , 等. 养分调控与栽培模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大豆科学, 2016(4):593-598. |
[4] | 周勋波, 王晶英, 杨方人 , 等. 大豆“暗垄密”栽培技术的高产效应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0(6):11-13. |
[5] | 林浩, 刘丽君, 吴俊江 , 等.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9,28(3):456-460. |
[6] | 李瑞平 . 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群体结构及生理指标的研究. 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 2009. |
[7] | 杜长玉, 胡兴国, 何忠仁 , 等. 不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2):35-36. |
[8] | 刘忠堂 .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02,21(2):117-122. |
[9] | 张敬涛, 王成, 王谦玉 , 等.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2,18(5):8-10. |
[10] | 刘玉平, 李瑞平, 李志刚 , 等. 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0,29(5):796-799,803. |
[11] | 刘振兴, 周桂梅, 陈健 . 小豆玉米间作行比与密度研究.耕作与栽培, 2012(1):27-28. |
[12] | 焦浩, 纪永民, 张存岭 , 等.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作物杂志, 2008(5):50-53. |
[13] |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 等. 不同密度大豆生殖生长期群体冠层结构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3,19(2):124-128. |
[14] | 元明浩 . 不同密度对吉密豆1号大豆株型、群体生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
[15] | 张正翼 . 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08. |
[16] | 李瑞平, 李志刚, 马日亮 , 等. 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群体生理研究. 大豆科学, 2009,28(1):81-84. |
[17] | 张晓艳, 杜吉到, 郑殿峰 , 等. 密度对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1,30(1):96-100. |
[18] |
徐婷, 雍太文, 刘文钰 , 等.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36(5):593-601.
doi: 10.7505/j.issn.1007-9084.2014.05.006 |
[19] | 张永强, 张娜, 唐江华 , 等. 密度对北疆复播大豆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4,37(1):7-11. |
[20] | 姜举娟 . 大豆断根摘芯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增产原因的研究.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0. |
[21] | 毕远林 . 大豆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研究. 大豆科学, 1999,18(4):332-3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