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ps ›› 2017, Vol. 33 ›› Issue (3): 138-145.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3.025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Hu Qin1,2,Wu Kening1,2,Liu Haoran1,2,Song Wen1,2,Li Chenxi1,2,Song Hengfei1,2,Gao Xing3
[1] | 邱维理 . 全国农用地分等作物生产潜力指数研究.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14. |
[2] |
袁天凤, 张孝成, 邱道持 , 等. 农用地分等中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性探讨. 资源科学, 2007,29(1):48-55.
doi: 10.3321/j.issn:1007-7588.2007.01.008 |
[3] | 郧文聚, 王洪波, 王国强 , 等. 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农业统计的产能核算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7,21(4):32-37. |
[4] | 张蕾娜, 郧文聚, 苏强 , 等.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产能核算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8(S1):133-136. |
[5] |
李团胜, 张艳, 闫颖 , 等.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陕西周至县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测算.农业工程学报2012, 28(15); 193-198.
doi: 10.3969/j.issn.1002-6819.2012.15.031 |
[6] | 王盼盼, 宋戈, 王越 . 农用地分等及土地开发整理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16,32(11):258-264. |
[7] | 王子洋, 吴克宁, 饶彩霞 , 等. 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 2008(S1):190-193. |
[8] |
崔立军, 高敏华 . 鄯善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17):125-1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2595 |
[9] | 郑新奇, 杨树佳, 象伟宁 , 等.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07,23(1):66-71. |
[10] |
王红梅, 廖丽君, 杜国明 , 等.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基本农田补划案例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08,24(10):52-55.
doi: 10.3321/j.issn:1002-6819.2008.10.011 |
[11] | 彭茹燕, 张蕾娜, 程锋 .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探讨.资源与产业, 2006(5):20-23. |
[12] | 高士光, 陈亚恒, 许皞 .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以衡水市桃城区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2008,24(1):397-401. |
[13] | 张洪程 . 水稻栽培学研究若干进展及发展探讨.作物杂志, 2012(6):3-5. |
[14] |
王晓煜, 杨晓光, 吕硕 , 等.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Ⅻ.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区域和冷害风险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49(10):1859-187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10.003 |
[15] | 李雅娟 . 黑龙江省稻米品质概况.作物杂志, 1996(5):16. |
[16] |
云雅如, 方修琦, 王丽岩 , 等. 我国作物种植界线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响应.作物杂志, 2007(3):20-23.
doi: 10.3969/j.issn.1001-7283.2007.03.006 |
[17] | 孙纲 .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黑龙江卷).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10. |
[18] |
徐春达, 高晓飞 . 作物生产潜力模型在中国的应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17(6):108-112.
doi: 10.3969/j.issn.1003-7578.2003.06.021 |
[19] | 竺可桢 .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地理学报, 1964(1):1-13. |
[20] |
杨重一 . 黑龙江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及其气候变化响应.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7.
doi: 10.7666/d.y1165211 |
[21] | 潘根兴, 高民, 胡国华 , 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9):1698-1706. |
[22] |
王少鹏, 王志恒, 朴世龙 , 等. 我国40年来增温时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科学通报, 2010,55(16):1538-1543.
doi: 10.1360/csb2010-55-16-1538 |
[23] |
汤开磊 . 中国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模拟分析.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3.
doi: 10.7666/d.Y2527557 |
[24] | Tao F L, Yokozawa M, Liu J Y , et al. Climate-crop yield relationships at provincial scales in China and the impacts of recent climate trends. Climate Research, 2009,38(1):83-94. |
[25] | 雷秋良, 徐建文, 姜帅 , 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作物生育期的影响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11):205-209. |
[26] |
宋继娟, 周柏明, 崔明元 , 等. 气象因素演变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分析.中国稻米, 2011(5):42-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12 |
[27] |
陈彦清, 杨建宇, 郧文聚 , 等. 国家尺度上基于地形因子的光温及气候生产潜力修正算法. 中国农业科学, 2016,49(11):2082-209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11.005 |
[28] | 张莉, 吴克宁, 饶彩霞 , 等. 农用地分等中产量比系数对省际接边的影响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09,23(2); 52-57. |
[29] | 邹一旻 . 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研究: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例.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
[30] | 吴昊 . 东北土地整理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研究.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4. |
[31] | 李洪伟 . 富锦水稻育秧大棚香菇栽培及发展前景.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2):119. |
[32] | 薛剑 . 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14. |
[33] | 翁笃鸣 . 试论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 气象学报, 1964,34(3):304-315. |
[34] | 黄秉维 . 自然条件与作物生产—光合潜力.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所, 1978. |
[35] |
于沪宁, 赵丰收 . 光热资源和农作物的光热生产潜力—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气象学报, 1982(3):327-334.
doi: 10.11676/qxxb1982.034 |
[36] | 国土资源部.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