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2期: 61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02
Yu Bo(), Xu Songhe(), Ren Qin, Yang Yuting, Zhou Mengyang, Pan Yu
摘要:
秸秆是培肥土壤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秸秆还田是培肥和改良土壤最为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同时可解决田间焚烧秸秆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秸秆还田的技术模式和培肥机理,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与养分有效性、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重点概述了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玉米生产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栽培技术措施,以秸秆培肥土壤为切入点,提出了与农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秸秆深翻还田培肥模式。
[1] | 朱金霞, 孔德杰, 尹志荣. 农作物秸秆主要化学组成及还田后对土壤质量提升影响的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2020(5):146-153. |
[2] | 潘剑玲, 代万安, 尚占环,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5):526-535. |
[3] | 赵秀玲, 任永祥, 赵鑫, 等. 华北平原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7(1):1-7. |
[4] | 郑梅迎, 刘玉堂, 张忠锋, 等. 秸秆还田方式对植烟土壤团聚体特征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中国烟草科学, 2019, 40(6):11-18. |
[5] | 宋洁, 李志洪, 赵小军,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5):116-120. |
[6] | 张婷, 李志洪, 赵传拓,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1):89-91. |
[7] | 安丰华, 王志春, 杨帆, 等.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土壤与作物, 2015, 4(2):57-63. |
[8] | 张婷, 张一新, 向洪勇. 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3):14-20. |
[9] | 王月宁, 冯朋博, 侯贤清, 等. 秸秆还田的土壤环境效应及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2019(17):140-144. |
[10] | 王艺嘉. 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农业与技术, 2020, 40(15):44-45. |
[11] | Mehmood K, Wu Y, Wang L, et al. Relative effects of open biomass burning and open crop straw burning on haze formation over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modeling study driven by constrained emission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20, 20(4):2419-2443. |
[12] | 伍玉鹏, 彭其安, Muhammad S,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9):175-183. |
[13] | 朱杰, 牛永志, 高文玲, 等. 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深度对直播稻田土壤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06(6):388-391. |
[14] | 蒋向, 任洪志, 贺德先.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3):569-574. |
[15] | 苏瑶, 杨艳华, 贾生强, 等. 秸秆还田下的主要产地环境问题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 36(6):711-717. |
[16] | 李东升, 周为华, 范佳,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15):158-161. |
[17] | 石祖梁, 王飞, 王久臣, 等.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5):8-16. |
[18] | 贾洪雷, 马成林, 刘枫, 等. 秸秆与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工艺及配套机具. 农业机械学报, 2005(11):52-55. |
[19] | 郑侃, 陈婉芝, 杨宏伟, 等.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9):9-13. |
[20] | 夏萍, 江家伍.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配套机具(综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8(1):106-108. |
[21] | 常志州, 陈新华, 杨四军, 等.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30(4):909-914. |
[22] | 王铁琳.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与设备.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
[23] | 刘世平, 张洪程, 戴其根, 等.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2):393-396. |
[24] | 曾宪楠, 高斯倜, 冯延江, 等. 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18):13-16. |
[25] | 马永良, 师宏奎, 张书奎, 等. 玉米秸秆整株全量还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及其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S1):42-46. |
[26] | 解宏图, 杜海旺, 王影, 等. 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苗带条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农业工程, 2020, 10(3):24-26. |
[27] | 石东峰, 米国华. 玉米秸秆覆盖条耕技术及其应用. 土壤与作物, 2018, 7(3):349-355. |
[28] | 郝展宏, 沙野, 米国华.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覆盖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 玉米科学, 2021, 29(3):100-110. |
[29] | 王宁堂, 王军利, 李建国.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途径及对策. 陕西农业科学, 2007(2):112-115. |
[30] | 宋传毅, 刘万贵, 柳松梅, 等. 寒地水稻田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初报. 中国稻米, 2000(4):30-31. |
[31] | 刘丽香, 吴承祯, 洪伟, 等.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6(1):75-80. |
[32] | 李庆康, 王振中, 顾志权, 等. 秸秆腐解剂在秸秆还田中的效果研究初报. 土壤与环境, 2001(2):124-127. |
[33] | 李海亮, 汪春, 孙海天, 等.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农机化研究, 2017, 39(8):256-262. |
[34] | 杨文钰, 王兰英. 作物秸秆还田的现状与展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2):211-216. |
[35] | 郭炜, 于洪久, 于春生, 等. 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7):109-111. |
[36] |
Niu W, Han L, Xian L, et al. Twenty-two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theoretical energy potentials of extensively diversified China's crop residues. Energy, 2016, 100:238-250.
doi: 10.1016/j.energy.2016.01.093 |
[37] | 沈其荣. 土壤肥料学通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38] | 李晓韦, 韩上, 雷之萌, 等. 氮素形态对油菜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5):717-725. |
[39] | 宋大利, 侯胜鹏, 王秀斌, 等. 中国秸秆养分资源数量及替代化肥潜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1):1-21. |
[40] | 李新华, 郭洪海, 朱振林, 等.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9):130-135. |
[41] | 盖豪, 颜廷武, 张俊飚. 基于分层视角的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意愿研究--以秸秆还田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23(4):170-182. |
[42] | 邱琛, 韩晓增, 陆欣春, 等. 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2020, 9(3):277-286. |
[43] | 吕开宇, 仇焕广, 白军飞, 等. 中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3):171-176. |
[44] | 杜长征. 我国秸秆还田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农机化研究, 2009, 31(7):234-236. |
[45] | 杨封科, 何宝林, 张国平, 等. 膜下秸秆还田添加腐解剂对旱地土壤碳氮积累及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9, 28(9):67-76. |
[46] | 杨滨娟, 钱海燕, 黄国勤, 等. 秸秆还田及其研究进展. 农学学报, 2012, 2(5):1-4,28. |
[47] | 张经廷, 张丽华, 吕丽华, 等. 还田作物秸秆腐解及其养分释放特征概述. 核农学报, 2018, 32(11):2274-2280. |
[48] |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等.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3351-3360. |
[49] | 申源源, 陈宏. 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9):291-294. |
[50] |
Takahashi S, Uenosono S, Ono S.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rice straw application on nitrogen uptake by crops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under flooded and upland conditions. Plant and Soil, 2003, 251(2):291-301.
doi: 10.1023/A:1023006304935 |
[51] |
Nyberg G, Ekblad A, Buresh R, et al. Short-term pattern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mineralisation in a fallow field amended with green manures from agroforestry trees.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2, 36(1):18-25.
doi: 10.1007/s00374-002-0484-2 |
[52] | 胡宏祥, 马中文, 邵致远. 还田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2012(5):44-46. |
[53] | 戴志刚, 鲁剑巍, 李小坤, 等. 不同作物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特征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6):272-276. |
[54] | 李学平, 任加云, 刘兆辉, 等. 秸秆还田条件下内陆盐碱土腐殖质的动态变化. 水土保持通报, 2013, 33(6):121-124. |
[55] | 李逢雨, 孙锡发, 冯文强, 等. 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2):374-380. |
[56] | 王擎运, 杨远照, 徐明岗, 等. 长期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矿质复合态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9, 56(5):1108-1117. |
[57] | 李纯燕, 杨恒山, 萨如拉, 等. 不同耕作措施下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7, 31(1):197-201,210. |
[58] | 王幸, 邢兴华, 徐泽俊, 等.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夏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7, 39(6):834-841. |
[59] | 李春喜, 李斯斯, 邵云, 等. 减氮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田酶活性及其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9(5):129-134. |
[60] | 高天平, 张春, 刘文涛, 等. 秸秆还田方式与灌溉量对土壤碳水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19, 51(6):108-112. |
[61] | 于博, 于晓芳, 高聚林, 等. 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和施加生物炭对不同土壤持水性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18, 37(5):25-32. |
[62] | 孟庆英, 邹洪涛, 韩艳玉, 等.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23):119-125. |
[63] | 闫洪亮, 王胜楠, 邹洪涛, 等. 秸秆深还田两年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pH值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4):44-48. |
[64] | 宋秋来, 王麒, 冯延江, 等. 寒地水旱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0(3):149-153. |
[65] | 战厚强, 颜双双, 王家睿, 等. 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及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5(2):78-83. |
[66] | 甄丽莎, 谷洁, 高华, 等.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32(9):1811-1818. |
[67] | 黄继川, 彭智平, 于俊红, 等. 施用玉米秸秆堆肥对盆栽芥菜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2):348-353. |
[68] | 萨如拉, 杨恒山, 高聚林, 等. 内蒙古玉米秸秆还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4):31-38. |
[69] | 萨如拉, 高聚林, 于晓芳, 等.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7):138-143. |
[70] | 萨如拉, 杨恒山, 高聚林, 等. 短期玉米秸秆还田对冷凉地区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 36(3):120-124. |
[71] | 杨恒山, 萨如拉, 高聚林, 等. 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7, 25(5):98-104. |
[72] | 张志丹, 杨学明, 李春丽, 等. 土壤有机碳固定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1):8-12. |
[73] | 李新华, 朱振林, 董红云, 等. 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4(11):2228-2235. |
[74] | 金琳, 李玉娥, 高清竹, 等. 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估算.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3):734-743. |
[75] | 孙竺鹤, 徐香茹, 裴久渤, 等. 秸秆添加量对棕壤有机碳固定与周转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9, 50(5):536-542. |
[76] | 汤宏, 曾掌权, 沈健林, 等. 秸秆与水分管理稻田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 44(1):41-48. |
[77] | 陈云峰, 夏贤格, 杨利, 等. 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现实途径.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6):299-307. |
[78] | 张宇飞, 刘立志, 马昱萱, 等. 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钾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9(2):122-127. |
[79] | 张锋, 李鹏, 张凤云, 等. 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11(3):30-32,36. |
[80] | 周运来, 张振华, 范如芹, 等. 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32(4):786-790. |
[81] | 刘红江, 陈留根, 周炜, 等.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7):1337-1343. |
[82] | 蔡丽君, 张敬涛, 刘婧琦, 等. 玉米-大豆免耕轮作体系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5(5):107-110. |
[83] | 宋培兵, 王晓颖, 王超, 等. 1951-2017年通辽地区气温、降水和蒸发演变规律研究. 水利水电技术, 2020, 51(8):12-21. |
[84] | 于宗波, 杨恒山, 萨如拉, 等. 不同质地土壤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效应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33(4):234-240. |
[85] | 萨如拉, 于宗波, 邰继承, 等. 隔年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养分积累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9, 27(3):82-87. |
[86] | 萨如拉, 杨恒山, 高聚林, 等. 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30(2):268-274. |
[87] | 于宗波, 杨恒山, 萨如拉, 等.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隔年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及氮吸收效率的影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4(2):123-128. |
[88] | 邰继华, 杨恒山, 张玉芹, 等. 秸秆还田对科尔沁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2(2):133-137. |
[89] | 于博, 于晓芳, 高聚林, 等. 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对高产田土壤结构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4):584-592. |
[90] | 雷娟玮, 于晓芳, 高聚林, 等.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肥力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2020, 48(2):8-15. |
[91] | 杨哲, 于胜男, 高聚林, 等. 主要栽培措施对北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定量评估.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5):3024-3035. |
[92] | 萨如拉, 高聚林, 于晓芳, 等.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土壤氨氧化细菌amoA基因多样性分析. 玉米科学, 2015, 23(3):107-111. |
[93] | 于晓芳, 高聚林, 张峰, 等. 深翻对耕层土壤物理特性及超高产春玉米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 43(2):19-21,23. |
[94] | 张万锋, 杨树青, 潘春洋, 等. 优化井渠轮灌下秸秆覆盖对夏玉米根系分布与产量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20, 51(S1):25-33. |
[95] | 赵晓宇, 于晓芳, 高聚林, 等. 河套灌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玉米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2018, 46(3):26-31. |
[96] | 杨晓梅, 撖永亨. 五原县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8(6):21-23. |
[97] | 刘琳, 张文敬, 郝林凤, 等.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对策.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 40(2):44-46. |
[98] | 于晓芳, 赵晓宇, 胡树平, 等. 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玉米适宜耕作方式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3):392-401. |
[1] | 蔡丽君, 张敬涛, 刘婧琦, 盖志佳, 郭震华, 赵桂范. 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对寒地土壤有机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89192 |
[2] | 张俊, 邓艾兴, 尚子吟, 唐志伟, 严圣吉, 张卫建. 秸秆还田下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的技术模式[J]. 作物杂志, 2021, (6): 230235 |
[3] | 王国骄, 宋鹏, 杨振中, 张文忠. 秸秆还田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稻米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6772 |
[4] | 刘学彤, 郑春莲, 曹薇, 党红凯, 曹彩云, 李晓爽, 李科江, 马俊永.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质、不同形态氮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30135 |
[5] | 李自林, 陆亚春, 赵磊峰, 范东升, 韦忠, 周文亮, 黄利广, 黄阳, 黄经鹏, 顾新权, 年夫照. 靖西市植烟土壤肥力适宜性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1, (3): 155160 |
[6] | 孟祥宇, 冉成, 刘宝龙, 赵哲萱, 白晶晶, 耿艳秋.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黑土稻区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3): 167172 |
[7] | 周正萍, 田宝庚, 陈婉华, 王子阳, 袁伟, 刘世平.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3): 7883 |
[8] | 刘剑钊, 袁静超, 梁尧, 贺宇, 张水梅, 史海鹏, 蔡红光, 任军. 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实证及效益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2): 135139 |
[9] | 王会文, 李蕾, 余少波, 王强, 冯玉, 任爱霞, 林文, 孙敏, 高志强. 干旱年型深翻与探墒沟播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贡献[J]. 作物杂志, 2020, (6): 116122 |
[10] | 黄少辉, 杨军芳, 刘学彤, 杨云马, 邢素丽, 韩宝文, 刘孟朝, 贾良良, 何萍. 长期小麦秸秆还田对壤质潮土磷素含量及磷盈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6): 8996 |
[11] | 张刚, 张世洁, 王德建, 俞元春. 稻麦两熟制下秸秆还田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 (6): 97103 |
[12] | 罗玉琼, 严博, 吴可, 谢慧敏, 梁和, 江立庚. 免耕和稻草还田对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5): 133139 |
[13] | 宋秋来, 王麒, 冯延江, 孙羽, 曾宪楠, 来永才. 寒地水旱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3): 149153 |
[14] | 齐华,李从锋,赵明,姜英. 我国北方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发展与展望[J]. 作物杂志, 2020, (2): 1619 |
[15] | 顾克军,顾东祥,张斯梅,张传辉,张恒敢,吴晶晶,樊平声. 黄河故道滨海中低产田耕作与增施有机肥对土壤性状及稻-麦周年产量的短期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1): 76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