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2期: 19520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27
郭永新(), 周浩, 孙鹏, 王雅情, 马珂, 李晓瑞, 董淑琦, 郭平毅, 原向阳()
Guo Yongxin(), Zhou Hao, Sun Peng, Wang Yaqing, Ma Ke, Li Xiaorui, Dong Shuqi, Guo Pingyi, Yuan Xiangyang()
摘要:
探讨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为谷子抗倒伏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年在山西省定襄县、太谷区和泽州县进行,以张杂谷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覆膜穴播(MX)、膜侧条播(MT)、裸地穴播(LX)和裸地条播(LT)4种种植方式,分析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茎秆第1和第2节间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杂谷10号的株高和重心高度表现为覆膜处理高于裸地处理。在定襄和太谷试验地,MX处理的第1、第2节间倒伏指数和节间长度最高,MT处理的第1、第2节间机械强度、节间充实度、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方式下,张杂谷10号产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MX>MT>LX>LT,但MX与MT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泽州试验地,覆膜处理的倒伏指数显著高于裸地处理;LT处理的节间机械强度、节间干密度和节间充实度高于其他处理;裸地处理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覆膜处理;裸地处理的产量高于覆膜处理,且LX与LT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植株倒伏相关指标及产量形成有较大影响,在定襄县和太谷区适合张杂谷10号高产抗倒伏的种植方式是膜侧条播,在泽州县的最佳种植方式是裸地条播。
[1] | 刁现民. 禾谷类杂粮作物耐逆和栽培技术研究新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2):3943-3949. |
[2] |
Sachdev N, Goomer S, Singh L R. Foxtail millet:a potential crop to meet future demand scenario for alternative sustainable protein.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20, 101(3):831-842.
doi: 10.1002/jsfa.10716 |
[3] | 李瑜辉, 郭二虎, 范惠萍, 等. 山西谷子产业发展十年(2009-2019年)变迁. 中国种业, 2019(11):22-24. |
[4] | 王慧, 朱冬梅, 高致富, 等. 播期与密度组合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 41(6):34-39. |
[5] |
Svečanjak Z, Jareš D, Kovačević M, et al. Changes in seed yield and quality resulting from lodging in Italian ryegrass crop. Journal of Central European Agriculture, 2020, 21(1):51-55.
doi: 10.5513/JCEA01/21.1.2748 |
[6] |
Feng S W, Ru Z G, Ding W H, et 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eld lodging and stem quality traits of winter whea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Crop and Pasture Science, 2019, 70(9):772-780.
doi: 10.1071/CP19147 |
[7] | 邢志鹏, 吴培, 朱明, 等.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不同品种水稻株型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1):52-62. |
[8] | 卢杰, 董连生, 常成, 等. 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41(1):81-87. |
[9] | 阎旭东, 王秀领, 徐玉鹏, 等. 旱地春玉米不同覆膜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1):75-82. |
[10] | 邓妍, 王创云, 郭虹霞, 等.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农艺性状、力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7(4):89-95. |
[11] | 易艳红, 王文霞, 曾勇军, 等. 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提高早籼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5):2729-2742. |
[12] | 王吉祥, 张伟莉, 周浩, 等. 单穴留苗数对晋谷21号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19, 47(4):594-596,611. |
[13] | 王文霞, 易艳红, 周燕芝, 等. 旱直播提高南方旱稻产量及抗倒伏性状. 核农学报, 2020, 34(2):383-391. |
[14] | 康楷, 刘丽华, 郑桂萍,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抗折力的影响. 北方水稻, 2020, 50(3):7-11. |
[15] |
Tian B H, Liu Y L, Zhang L X, et al. Stem lodging parameters of the basal three internodes associated with plant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developmental stages in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cultivars differing in resistance to lodging. Crop and Pasture Science, 2017, 68(4):349-357.
doi: 10.1071/CP16453 |
[16] | 刘振宇, 于肖, 秦岭, 等. 乙烯利和矮壮素螯合生长调节剂对谷子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53(3):29-35. |
[17] | 聂萌恩, 柳青山, 白文斌, 等. 喷施多效唑对谷子农艺性状及抗倒伏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3):35-41. |
[18] | 韩玉林, 殷贵鸿, 杨光宇, 等. 小麦品种周麦22茎秆生长特性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作物杂志, 2017(2):34-37. |
[19] |
Janshekar H, Brown C, Fiechter A, et al. Determination of biodegraded lignin by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 Analytica Chimica Acta, 1981, 130(1):81-91.
doi: 10.1016/S0003-2670(01)84153-2 |
[20] | 梁国玲, 张永超, 贾志锋, 等. 高寒区不同燕麦品种(系)表型性状和茎秆力学特征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研究. 草业学报, 2019, 28(4):58-69. |
[21] | 刘刚, 赵桂琴. 灰色系统理论在燕麦抗倒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草业科学, 2006, 23(10):23-27. |
[22] |
Kaack K, Schwarz Kai-Uwe, Brander P E. Variation in morphology,anatomy and chemistry of stems of Miscanthus genotypes differing in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03, 17(2):131-142.
doi: 10.1016/S0926-6690(02)00093-6 |
[23] | 朱新开, 王祥菊, 郭凯泉, 等.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26(1):87-92. |
[24] | 杨晶, 刘文辉, 梁国玲, 等. 高寒地区不同燕麦品系抗倒伏相关性状分析. 草业学报, 2020, 29(12):50-60. |
[25] | 张明伟, 王慧, 董召娣, 等. 扬麦系列品种植株抗倒性能的演变及与茎秆性状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9):1199-1208. |
[26] | 李金才, 尹钧, 魏凤珍.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5, 31(5):662-666. |
[27] | 徐磊, 王大伟, 时荣盛, 等. 小麦基部节间茎秆密度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4):673-679. |
[28] | 姚金保, 张平平, 任丽娟, 等. 小麦抗倒指数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分析. 作物学报, 2011, 37(3):452-458. |
[29] | 李伟, 熊谨, 陈晓阳. 木质素代谢的生理意义及其遗传控制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4):675-681. |
[30] | 马延华, 王庆祥.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2(2):10-15. |
[31] | 石海燕, 张玉星. 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分子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5):288-291. |
[32] | 朱丽斌, 祁炳琴, 李碧霞, 等. 玉米茎秆强度形成与木质素积累关系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20, 40(8):1389-1395. |
[33] |
王凯, 赵小红, 姚晓华, 等. 茎秆特性和木质素合成与青稞抗倒伏关系. 作物学报, 2019, 45(4):621-627.
doi: 10.3724/SP.J.1006.2019.81064 |
[34] | 董荷荷, 骆永丽, 李文倩, 等. 不同春季追氮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1):4399-4414. |
[35] | 王潭刚, 孙婷, 王冀川, 等. 播期和密度对滴灌冬小麦群体结构与抗倒特性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33(2):193-202. |
[36] | 李万斌, 戴丽君, 李永平. 不同覆膜穴播种植模式对谷子和糜子作物籽粒灌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学学报, 2021, 11(1):37-43. |
[37] | 曹昌林, 张建华, 白文斌.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旱地高粱土壤水温的变化及产量效应.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0(3):78-84. |
[1] | 王健, 许爱玲, 杨娜, 王珂, 席吉龙, 卫晓东, 张建诚, 席天元. 运城盆地不同播期小麦干热风发生风险评价[J]. 作物杂志, 2022, (2): 104112 |
[2] | 郝瑞煊, 孙敏, 任爱霞, 林文, 王培如, 韩旭阳, 王强, 高志强. 宽幅条播冬小麦水分利用与干物质积累、品质的关系及播种密度的调控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2): 119126 |
[3] | 周煜庄, 王瑞, 姚照胜, 张伟军, 刘涛, 孙成明. 不同土壤表面结构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2): 127133 |
[4] | 马瑞琦,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赵广才, 常旭虹. 追氮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产量及光合性能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2): 134142 |
[5] | 曹丽茹, 鲁晓民, 王国瑞, 党尊, 邱天, 邱建军, 田云峰, 王振华, 党永富. 叶面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2): 158166 |
[6] | 袁璟亚, 李万明, 庞雪芹, 黄淋华, 戚兰, 王胜谋, 谢正伟, 邱一彪, 赖泉淏, 秦娜娜. 花期不同打尖层数对蚕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2): 167173 |
[7] | 刘攀锋, 秦杰, 郝爽楠, 王丹立, 杨武德, 冯美臣, 宋晓彦. 硒肥浓度、施用时期和施肥方式对不同谷子品种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2): 182188 |
[8] | 李丰, 高桐梅, 苏小雨, 魏利斌, 王东勇, 田媛, 李同科, 杨自豪, 卫双玲.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2): 215221 |
[9] | 韩丽君, 薛张逸, 谢昊, 顾骏飞. 干湿交替灌溉与硝化抑制剂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2): 222229 |
[10] | 赵利蓉, 马珂, 张丽光, 汤沙, 原向阳, 刁现民. 不同生态区谷子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2): 4453 |
[11] | 卢平, 康庆芳, 赵孟瑶, 张凤洁, 武强强, 马芳芳, 王宇珅, 韩渊怀, 王兴春, 李雪垠. 谷子miR169家族及其靶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2): 5463 |
[12] | 房孟颖, 闫鹏, 卢霖, 王庆燕, 董志强. 乙矮合剂对不同氮水平夏玉米氮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 作物杂志, 2022, (2): 96103 |
[13] | 石雄高, 裴雪霞, 党建友, 张定一. 小麦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栽培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2, (1): 110 |
[14] | 刘梦红, 王志君, 李红宇, 赵海成, 吕艳东. 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02109 |
[15] | 何宇轩, 李雅娟, 周明卓, 眭锋, 吕伟生, 张俊, 曾勇军, 黄山. 秸秆全量还田下施用过氧化钙对南方双季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16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