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5期: 566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08
Liu Jixia(), Shan Junjian(), Wang Ping
摘要:
为了解不同花色的观赏向日葵杂交后代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分别以舌状花黄色和白色的观赏向日葵为父母本进行正反交,F1自交,获得F2花色分离群体,分析2个群体后代花色及柱头色分离情况,并对株高、盘径、叶片数、舌状花瓣数、分枝数、柱头色及舌状花瓣色等7个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杂交后代F1舌状花均为黄色,F2均分离出4种花色,表明亲本黄色由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F1的柱头均为紫色,F2分离出绿色和紫色,分离比例约为1:3,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柱头紫色是由独立等位基因控制的,属于质量性状,柱头紫色对绿色是完全显性;2个群体中超亲分离现象一致,其中分枝数和叶片数高于亲本范围,舌状花瓣数低于亲本范围,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在中亲优势分析中,YW比WY群体中亲优势明显;F2性状相关性表现基本一致,株高与花瓣数、分枝数和叶片数,盘径与花瓣数和分枝数,花瓣数与叶片数和分枝数,分枝数与叶片数,花色与柱头色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通过对不同花色杂交后代重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探讨,为观赏向日葵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1] | 亢江飞, 张向召. 观赏向日葵栽培技术. 现代园艺, 2014(1):28. |
[2] | 林艳, 郭伟珍. 仙客来花色遗传规律研究. 林业科技开发, 2011(25):25-28. |
[3] | 李晓丽, 庄得凤, 马策, 等. 月季杂交后代花色遗传特性初探. 北方园艺, 2017(14):96-98. |
[4] | 陈银霞, 唐山, 赵松子, 等. 金花茶花色遗传研究进展. 南方林业科学, 2015(43):39-41. |
[5] | 李浦, 王平, 沈向群, 等. 色素万寿菊W217橙红色花色遗传性状研究. 种子, 2012(31):54-57. |
[6] | 俞继英, 张阳, 郑锦凯, 等. 蝴蝶兰黄花系品种Phalaenopsis‘Taipei Gold’和P.‘Sara Gold’杂交及其后代的遗传表现.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 27(4):550-553. |
[7] |
李娟娟, 陈洪伟, 王红利, 等. 一串红若干观赏性状在F1的遗传表现. 华北农学报, 2014, 29(6):113-120.
doi: 10.7668/hbnxb.2014.06.020 |
[8] | 俞继英, 郑勇平, 范文锋. 蝴蝶兰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6):5-10. |
[9] | 陈和明, 吕复兵, 朱根发, 等. 1个正反交蝴蝶兰若干性状在F1的遗传表现. 华北农学报, 2011, 26(增2):28-33. |
[10] | 陈和明, 吕复兵, 李佐, 等. 秋石斛兰F1代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表现.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37(9):1664-1669. |
[11] | 张剑亮, 周以飞, 潘大仁, 等. 观赏向日葵的适应性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4(4):419-422. |
[12] | 宋良红, 郭欢欢, 侯少培, 等. 观赏向日葵观赏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 河南科学, 2015(6):934-937. |
[13] | 刘继霞, 山军建, 王平. 宁夏观赏向日葵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种业, 2020(7):79-80. |
[14] | 吴建设, 黄敏玲, 钟淮钦, 等. 无花粉观赏型向日葵新品种“闽葵3号”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2011, 26(4):577-582. |
[15] |
Atlagic J, Secerov-Fiser V, Marinkovic R. Interspecific hybridisation and cytogenetic studies in ornamental sunflower breed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 2005, 45(1):93-97.
doi: 10.1071/EA01109 |
[16] | 王丽, 何中国, 王信众, 等. 观赏向日葵花色遗传基因定位研究. 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
[17] | 张义, 牛庆杰, 李伟, 等.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向日葵: NY/T 2433-2013.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13. |
[18] | Bai L, Ru W. Heterosis and 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of juvenile aspens in twocontrasting sites.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1, 27(10):1525-1537. |
[19] | 盖钧镒.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 遗传, 2005, 27(1):130-136. |
[20] | 刘增兵, 姜景彬, 杨欢欢, 等. 植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17(12):4127-4134. |
[21] | 姜珊, 吴钰滢, 易星湾, 等. 粉色系月季杂交后代花色性状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36(6):1529-1536. |
[22] | 李绅崇, 李淑斌, 蒋亚莲, 等. 非洲菊品种间杂交主要观赏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2(2):197-201. |
[23] | 刘晓青, 苏家乐, 陈璐, 等. 杜鹃花品种(种)间杂交F1代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表现.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28(2):459-460. |
[24] | 王秀刚, 胡翠平, 杨涛, 等. 百合品种粉美与多安娜杂交F1代主要性状遗传分析. 作物杂志, 2012(4):90-94. |
[25] | 高之仁. 数量遗传学. 雅安: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6. |
[1] | 李春花, 黄金亮, 尹桂芳, 王艳青, 卢文洁, 孙道旺, 王春龙, 郭来春, 洪波, 任长忠, 王莉花. 苦荞粒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 (3): 4246 |
[2] | 张晓玉,张亚玲,靳学慧,闫天雨,赵泽. 稻瘟病菌杂交后代致病性遗传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 (2): 182187 |
[3] | 黄晓玲,黄泽,张金柱,宋丹,杨涛,张晓莹,熊燕,车代弟. 黑斑病菌Diplocarpon rosae侵染对现代月季抗感不同杂交后代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6, (5): 156159 |
[4] | 张宏生, 宋晓霞, 吴春西, 等. 漯麦9号亲本选配与后代选育方法[J]. 作物杂志, 2009, (2): 100101 |
[5] | 苏宝琴, 朱艳, 李亚娟, 等. 小麦杂交后代就地加代育种技术研究[J]. 作物杂志, 2002, (6): 4344 |
[6] | 孙学兵, 邹星国. 苎麻雄性不育杂交后代的特性[J]. 作物杂志, 1996, (5): 2223 |
[7] | 李荫藩. 黍子晋黍4号[J]. 作物杂志, 1996, (5): 4040 |
[8] | 傅迎军. 晒烟早熟性丰产性遗传参数分析[J]. 作物杂志, 1995, (5): 1314 |
[9] | 李靖霞, 白代晓. 蓖麻──哲蓖3号[J]. 作物杂志, 1995, (3): 4141 |
[10] | 高留申, 邓方棣. 农花10号花生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J]. 作物杂志, 1993, (4): 1212 |
[11] | 刘秉华. 作物显性核不育基因的分类起源及在杂种生产中利用的可能性[J]. 作物杂志, 1991, (3): 2628 |
[12] | 胡洪凯, 石艳华, 王朝斌, 等. 谷子核显性基因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配套[J]. 作物杂志, 1991, (2): 67 |
[13] | 王佩芝, 张慧, 王燕凌, 等. 用比延伸性测定小麦面筋筋力强度的研究[J]. 作物杂志, 1990, (3): 3535 |
[14] | 谭玉娟, 陈峰, 符福鸿, 等. 若干杂交稻组合对褐稻虱的抗性遗传测定[J]. 作物杂志, 1988, (4): 1820 |
[15] | 王克晶. 浅谈大豆营养品质遗传改良[J]. 作物杂志, 1987, (3): 9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