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8, 第6期: 838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6.013
王乐政,华方静,曹鹏鹏,田艺心,高凤菊
Wang Lezheng,Hua Fangjing,Cao Pengpeng,Tian Yixin,Gao Fengju
摘要:
为探讨鲁西北生态区夏播红小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直立型红小豆新品系德红5261(中红8号×红资4306)为材料,采用5个播期(主区)和4个密度(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红小豆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单株荚数逐渐降低,荚粒数和百粒重仅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早播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荚粒数和百粒重的提高。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产量受播期及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单株产量随密度的增大逐渐降低,处理间差异显著,而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作用因子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播期(F=421.98)>播期×密度(F=37.55)>密度(F=2.10),对单株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F=425.74)>播期(F=369.20)>播期×密度(F=44.23)。利用播期(X1)、密度(X2)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Y=2659.46-60.63X1+14.60X2+0.05117X1 2-2.94X2 2+3.54X1X2(R 2=8833)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不同播期的最佳种植密度,6月16-22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8万株/hm 2;6月23-29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9万株/hm 2;在6月30日-7月6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13万株/hm 2;在7月7-14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14万株/hm 2。
[1] | 林汝法, 柴岩, 廖琴 , 等. 中国小杂粮.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10-227. |
[2] |
李茉莉, 孙桂华, 高贵忱 , 等. 小豆高产及配套栽培技术. 杂粮作物, 2004,24(2):101-102.
doi: 10.3969/j.issn.2095-0896.2004.02.018 |
[3] |
王顺, 李彩菊, 高义平 , 等. 保9326-16小豆新品种选育.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28(3):25-27.
doi: 10.3969/j.issn.1000-1573.2005.03.005 |
[4] | 郑卓杰, 王述民, 宗绪晓 . 中国食用豆类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73-195. |
[5] | 郭建华, 于崧, 于立河 , 等.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小豆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7(1):113-118. |
[6] | 马国胜, 薛吉全 . 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7,18(6):1247-1253. |
[7] |
张向前, 杜世州, 曹承富 , 等. 播期和密度对淮北地区皖麦52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4,34(3):395-402.
doi: 10.7606/j.issn.1009-1041.2014.03.017 |
[8] | 赵秋, 徐敏 . 不同播期与密度对‘辽红小豆8号’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农学学报, 2013,3(12):1-5. |
[9] | 王石宝, 周建萍, 余华盛 . 栽培因子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1998(1):33-34. |
[10] | 张春明, 张耀文, 赵雪英 , 等. 小豆新品种晋小豆3号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及高产途径. 山西农业科学, 2011,39(11):1146-1148. |
[11] |
杨如达, 杨富, 林凤仙 , 等. 晋北地区红小豆低产原因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农业科技通讯, 2011(1):121-122.
doi: 10.3969/j.issn.1000-6400.2011.01.051 |
[12] | 黄桂莲, 杨富, 冯高 . 山西大同、朔州地区红小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6):123-124. |
[13] |
赵翠媛 . 播期对小豆成花过程中生育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1.
doi: 10.7666/d.y1897210 |
[14] |
王明海, 徐宁, 包淑英 , 等. 红小豆吉红10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13(7):58.
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13.17.040 |
[15] |
赵志强, 王巍 . 红小豆不同密度、播期、施肥量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86-87.
doi: 10.3969/j.issn.1007-7731.2011.01.037 |
[16] | 徐宁, 王明海, 王桂芳 , 等. 小豆(Vigna angularis)不同种植密度效应研究. 作物杂志, 2009(4):63-67. |
[17] | 陈志斌, 孙振权, 王海英 , 等. 红小豆产量形成和调控措施的研究Ⅱ.种植密度对红小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杂粮作物, 1997(4):42-44. |
[18] | 金文林, 冯树桐, 胡家蓬 . 小豆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Ⅴ.分期播种条件下小豆生长后期的反应.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89,4(1):20-26. |
[19] | 马淑蓉 . 密度对不同小豆品种生理特性及农田小气候特征的影响. 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
[20] | 席吉龙, 杨娜, 郝佳丽 , 等. 播期和密度对晋麦84号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17,45(8):1253-1257. |
[1] | 段君君,刘青峰,任春元,于崧,于立河,郭伟,薛盈文,梁海芸. 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芸豆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110115 |
[2] | 蔡东芳,王建平,张书芬,何俊平,曹金华,文雁成,赵磊,王东国,朱家成. 河南省不同轮作区双低杂交油菜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6): 130137 |
[3] | 龙素霞,李芳芳,石书亚,赵颖佳,肖凯.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96102 |
[4] | 崔艳妮,詹俊辉,闫鹏起,可文静,宋宁垣,张中南,王留行,黄岩,张静,赵全志. 氮肥不同施用比例对豫南稻区杂交籼稻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103109 |
[5] | 吕伟,文飞,韩俊梅,王若鹏,任果香,刘文萍,乐美旺,孙建. 昆虫授粉对芝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124129 |
[6] | 赵金星,周伟,战英策,历永杰,高洪波,何松榆,张玉先,张明聪. 土壤改良剂对盐化草甸土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138143 |
[7] | 赵鑫,陈少锋,王慧,刘三才,杨修仕,张宝林. 晋北地区不同苦荞品种产量和品质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5): 2732 |
[8] | 张翔宇,李海,梁海燕,张知,宋晓强,郑敏娜. 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黍子生长特性及子实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9196 |
[9] | 吴荣华,庄克章,刘鹏,张春艳. 鲁南地区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18, (5): 104109 |
[10] | 宿飞飞,张静华,李勇,刘尚武,刘振宇,王绍鹏,万书明,陈曦,高云飞,胡林双,吕典秋. 不同灌溉方式对两个马铃薯品种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97103 |
[11] | 张瑞栋,曹雄,岳忠孝,梁晓红,刘静,黄敏佳.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10115 |
[12] | 安霞,张海军,蒋方山,吕连杰,陈军.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32136 |
[13] | 高文俊,杨国义,高新中,玉柱,许庆方,原向阳,孙耀武. 氮磷钾肥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44149 |
[14] | 王小林,纪晓玲,张盼盼,张雄,张静. 黄土高原旱地谷子品种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150155 |
[15] | 刘亚军,胡启国,储凤丽,王文静,杨爱梅. 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商薯9号”产量及结薯习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89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