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1, 第1期: 14314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20
刘佳敏(), 汪洋, 褚旭, 齐欣, 王慢慢, 赵亚南, 叶优良, 黄玉芳()
Liu Jiamin(), Wang Yang, Chu Xu, Qi Xin, Wang Manman, Zhao Ya'nan, Ye Youliang, Huang Yufang()
摘要:
小麦-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的轮作模式,其习惯种植密度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间差距较大。本研究旨在为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和玉米匹配适宜的氮肥用量,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氮素利用率。选用不同小麦品种(矮抗58和百农207)和不同玉米品种(北青340和登海605)为供试材料,设置农民习惯和专家推荐2个种植密度,0、180和360kg N/hm2 3个供氮水平,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小麦的农户习惯种植密度比专家推荐高75kg/hm2,相比农户习惯处理,专家推荐种植密度处理下的小麦产量提高了10.0%~15.7%,提升了经济效益。小麦产量随穗粒数的增加而增加。农民习惯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没有明显差异,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下,百农207在N180处理下产量最高。玉米的农民习惯种植密度比专家推荐低22 500kg/hm2,相比农民习惯处理,专家推荐处理的玉米产量提高了17.8%~22.7%。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农民习惯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降低趋势,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下,玉米在N180处理下经济效益最高。
[1] | Bhuiyan N I, Crasswell E T, Bouldin D R. Yield and crop parameters of wetland rice as influenced by soil and fertilizer nitrogen. Plant and Soil, 1984,79(3):369-381. |
[2] | 张向前, 陈欢, 赵竹, 等. 密度和行距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5,35(1):86-92. |
[3] | 王力冬. 分蘖期冷水胁迫下施氮量对寒地粳稻生长特性和产质量形成的影响.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6. |
[4] | 朱兆良, 文启孝. 中国土壤氮素.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
[5] | 王建贺, 刘丹, 王从磊, 等. 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新品种‘津强7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35(21):14-18. |
[6] | 曹胜彪, 张吉旺, 董树亭, 等.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18(6):1343-1353. |
[7] | 曹彩云, 李伟, 党红凯, 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及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3,28(S1):161-166. |
[8] | 曹倩, 贺明荣, 代兴龙, 等. 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4):815-822. |
[9] | 赵广才. 国家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
[10] | 张福锁, 陈新平, 陈清, 等. 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 李彦昌, 王海亮, 王昌亮, 等. 黄淮海玉米育种的密度选择探讨. 中国种业, 2019(4):45-47. |
[12] | 黄波, 张妍, 孙建强, 等. 氮密互作对淮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冠层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9,39(8):994-1002. |
[13] | 王成雨, 代兴龙, 石玉华, 等. 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2,38(1):121-128. |
[14] | 李金才, 尹钧, 魏凤珍.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5,31(5):662-666. |
[15] | 李玮, 乔玉强, 陈欢, 等. 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土壤氮素表观盈亏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21(3):561-570. |
[16] | 赵竹, 曹承富, 乔玉强, 等. 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1,31(4):714-719. |
[17] | 王帅, 韩晓日, 战秀梅, 等. 氮肥水平对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功能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20(2):280-289. |
[18] | 孟战赢, 王育红, 王向阳, 等. 密度对夏玉米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1,40(12):48-51. |
[19] | 王宜伦, 刘天学, 赵鹏, 等. 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与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3,46(12):2483-2491. |
[1] | 曹晓燕, 武爱莲, 王劲松, 董二伟, 焦晓燕. 施氮量对高粱产量、品质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2): 108115 |
[2] | 刘阿康,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马瑞琦, 高甜甜, 王玉娇, 阚茗溪, 赵广才, 常旭虹. 苗期调控对晚播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2): 116123 |
[3] | 张晓娟, 张尚沛, 程炳文, 罗世武, 王勇, 杨军学, 王晓军. 旱地糜子生长、产量及土壤环境对不同覆膜种植方式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21, (2): 124129 |
[4] | 李洁, 张小宁, 晋凡生, 韩彦龙, 李海金. 干旱年景下芸豆生长及产量对其密度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21, (2): 140146 |
[5] | 刘萍, 邵彩虹, 张红林, 刘光荣. 基于季节性降雨的双季稻生育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稻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2): 153159 |
[6] | 李灿东, 郭泰, 王志新, 郑伟, 赵海红, 张振宇, 徐杰飞, 郭美玲. 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主栽大豆品种产量指标筛选及评价[J]. 作物杂志, 2021, (2): 4551 |
[7] | 杨宇尘, 杜志敏, 张小鹏, 李坤译, 沈家琪, 徐海. 抽穗开花期喷施MeJA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2): 7176 |
[8] | 付景, 尹海庆, 王亚, 杨文博, 张珍, 白涛, 王越涛, 王付华, 王生轩. 不同追氮模式对河南沿黄稻区粳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2): 7786 |
[9] | 王德权, 孙延国, 杜玉海, 刘洋, 王艺, 马兴华, 张玉琴, 张日强. 移栽时间与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2): 8795 |
[10] | 李瑞杰, 闫鹏, 王庆燕, 许艳丽, 卢霖, 董志强, 张凤路. 5-氨基乙酰丙酸和乙烯利对东北春玉米功能叶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1): 135142 |
[11] | 段惠敏, 卢潇, 周晓洁, 李高峰, 文国宏, 王玉萍, 程李香, 张峰. 马铃薯叶型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组分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1): 160167 |
[12] | 刘艳, 宫亮, 邢月华, 包红静. 基于正交设计的玉米有机无机培肥模式优化研究[J]. 作物杂志, 2021, (1): 168174 |
[13] | 索炎炎, 张翔, 司贤宗, 李亮, 余琼, 余辉. 施用磷和钙对花生生长、产量及磷钙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1): 187192 |
[14] | 龚松玲, 曹培, 高珍珍, 李成伟, 刘章勇, 朱波. 种植模式对南方作物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1): 6873 |
[15] | 申勇, 谢昊, 潘竹栋,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J]. 作物杂志, 2021, (1): 90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