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1, 第6期: 13413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21
高佳1(), 王姣2, 王松2, 刘红健2, 康佳2, 沈弘2, 王海莉2, 任少勇2()
Gao Jia1(), Wang Jiao2, Wang Song2, Liu Hongjian2, Kang Jia2, Shen Hong2, Wang Haili2, Ren Shaoyong2()
摘要:
为明确生物炭基肥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以马铃薯品种中薯3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大田条件下,0(CK0)、300(T1)、600(T2)、900(T3)、1200(T4)kg/hm2生物炭基肥及与之等量N、P、K化肥(分别为CK1、CK2、CK3、CK4)对马铃薯田土壤脲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苗期,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CK4>T4>CK3>T3>CK2>T2>CK1>T1>CK0;在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收获期,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T4>CK4>T3>CK3>T2>CK2>T1>CK1>CK0。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块茎增长期>成熟收获期>苗期。不同土层脲酶活性表现为0~10cm>10~20cm>20~40cm。马铃薯产量为T3>T4>CK3>T2>CK4>T1>CK2>CK1>CK0。马铃薯产量与各土层脲酶活性均呈正相关,且在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收获期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生物炭基肥施用量为900kg/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是适合浙江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推荐施肥量。
[1] | 万忠梅, 吴景贵. 土壤脲酶活性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3(6):87-92. |
[2] | 刘玉学, 刘微, 吴伟祥, 等. 土壤生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4):977-982. |
[3] | 王春芳, 张文豪, 张琨琨, 等. 生物质炭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3):174-175. |
[4] | Goldberg E D. Black carbon in the environment:properties and distribution. New York:John Wiley, 1985. |
[5] |
Asai H, Samson B K, Stephan H M, et al. Biochar amendment techniques for upland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rn Laos; I.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leaf SPAD and grain yield.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9, 111:81-84.
doi: 10.1016/j.fcr.2008.10.008 |
[6] | Lehmann J, Rondon M A. Bio-char soil management on highly weathered soils in the humid tropics. CRC Press Boca Raton, 2006:518-530. |
[7] | Patryk O, Izabela. Effect of pesticides on microorganisms,enzymatic activity and plant in biochar-amended soil. Geoderma, 2014, 214:10-18. |
[8] | 许云翔, 何莉莉, 刘玉学, 等. 施用生物炭6年后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4):1110-1118. |
[9] | 侯建伟, 邢存芳, 邓晓梅, 等. 花椒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对生物质炭的响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4):89-96. |
[10] | 赵军. 生物质炭基氮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
[11] | 关松荫. 土壤脲酶及其研究法.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
[12] | 赵兰波, 姜岩. 土壤磷酸酶测定方法探讨. 土壤通报, 1986, 17(3):138-141. |
[13] | 王俊华, 尹睿, 张华勇, 等. 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生态环境, 2007, 16(1):191-196. |
[14] | 李东坡, 武志杰, 陈利军, 等. 长期培肥黑土脲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2):2208-2212. |
[15] | 施六八. 炭基复合肥在大棚萝卜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13(9):69-71. |
[16] | 刘小虎, 赖鸿雁, 韩晓日, 等. 炭基缓释花生专用肥对花生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3, 44(3):698-702. |
[1] | 唐刚, 廖萍, 眭锋, 吕伟生, 张俊, 曾勇军, 黄山. 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01107 |
[2] | 苏文平, 王欢, 艾木拉姑丽·库尔班, 赵鑫琳, 薛丽华, 章建新, 刘俊, 孙诗仁. 北疆临冬播小麦品种间生育特性及产量比较[J]. 作物杂志, 2021, (6): 108114 |
[3] | 杨娜, 席吉龙, 王珂, 席天元, 张建诚, 姚景珍, 王健. 春季灌水对晋南晚播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15121 |
[4] | 周乾聪, 陈乐, 罗亢, 刘梦洁, 宋永苹, 谢小兵, 曾勇军. 氮素穗肥运筹方式对杂交晚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29133 |
[5] | 李心昊, 李俊, 万林, 刘丽欣, 刘君权, 马霓. 丘陵地区免耕条播对油菜生长、根系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39144 |
[6] | 王奇, 李妹娟, 章家恩, 汤嘉欣, 曾文静, 周磊, 杨清心, 江明敏, 伍嘉源, 罗明珠. 稻鱼共作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45151 |
[7] | 郭明明, 王康君, 张广旭, 孙中伟, 李筠, 章跃树, 代丹丹, 陈凤, 樊继伟. 播期和行距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J]. 作物杂志, 2021, (6): 152158 |
[8] | 张盼盼, 张洪鹏, 郭亚宁. 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糜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59163 |
[9] | 李阳, 杨晓龙, 汪本福, 张枝盛, 陈少愚, 李进兰, 程建平. 头季留茬高度对水稻再生季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64170 |
[10] | 王欣, 王才. 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冬小麦生长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82188 |
[11] | 蔡丽君, 张敬涛, 刘婧琦, 盖志佳, 郭震华, 赵桂范. 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对寒地土壤有机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89192 |
[12] | 刘卫星, 范小玉, 张枫叶, 贺群岭, 陈雷, 李可, 吴继华. 不同前茬和种衣剂用量对花生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99204 |
[13] | 罗磊, 李亚杰, 姚彦红, 李丰先, 范奕, 董爱云, 刘惠霞, 牛彩萍, 李德明. 不同小整薯规格和药剂拌种处理对旱作重茬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211216 |
[14] | 李鑫, 金光辉, 王鹏程, 王紫雯. 马铃薯品种(系)淀粉与产量表现稳定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6): 5157 |
[15] | 张微, 李志新, 赵雪, 张金鹏, 付春江, 于倩倩, 刘卫平. 双重检测马铃薯X和Y病毒试纸条制备技术研究[J]. 作物杂志, 2021, (6): 62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