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5, 第2期: 12813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2.018
张圣昌1,2(), 魏玉明2, 马丽娜1,2, 杨钊3, 刘文瑜2, 黄杰2, 刘欢1, 杨发荣1,2(
)
Zhang Shengchang1,2(), Wei Yuming2, Ma Lina1,2, Yang Zhao3, Liu Wenyu2, Huang Jie2, Liu Huan1, Yang Farong1,2(
)
摘要: 为了推进甘肃省天祝县饲用藜麦产业稳健可持续发展,提高藜麦的生物产量,降低藜麦倒伏率,通过大田裂区试验,选用藜麦品系1661-1作为材料,设置8.25万、11.85万、16.50万株/hm2 3个不同种植密度和0、300、450、600 kg/hm2 4个不同的施肥量,研究其对饲用藜麦农艺性状、产量及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倒伏率增加,茎粗、分枝数、单株生物产量、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强度逐渐减小;而随着施肥量增加,倒伏率逐渐增加,株高、茎粗、分枝数、生物产量、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强度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该藜麦品系在种植密度8.25万株/hm2、施肥量450 kg/hm2处理下,生物产量最高,为19 333.33 kg/hm2,农艺性状较好,倒伏率较低。
[1] | 肖正春, 张广伦. 藜麦及其资源开发利用.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4, 33(2):62-66. |
[2] | Vega-Gálvez A, Miranda M, Vergara J, et al. Nutrition facts and functional potential of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an ancient Andean grain: a review.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0, 90(15):2541-2547. |
[3] | González J A, Roldán A, Gallardo M, et al.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s of chemical compounds with nutritional value from Inca crops: Chenopodium quinoa(ʻquinoaʼ). 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 1989, 39(4):331-337. |
[4] | 金寿莲. 探究藜麦的机械化种植技术.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 (8):200,204. |
[5] | Tan M. Macro- and micromineral contents of different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varieties used as forage by cattle. Turkish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2020, 44(1):46-53. |
[6] | 李想, 朱丽丽, 张业猛, 等. 青海高原藜麦资源农艺性状评价及产量相关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1(10):20-27. |
[7] | 邓杰, 赵钢, 徐漪沙, 等. 四川地区2种藜麦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粮食与油脂, 2021, 34(2):43-46. |
[8] | Matiacevich S B, Castellión M L, Maldonado S B, et al. Water- dependent thermal transitions in quinoa embryos. Thermochimica Acta, 2006, 448(2):117-122. |
[9] | 梅丽, 郭自军, 王立臣, 等. 15份藜麦资源在北京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24(9):27-36. |
[10] | 吴文强, 杨箐, 陈天青, 等. 藜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种子, 2021, 40(2):13-19. |
[11] | 陈志婧, 廖成松. 7个不同品种藜麦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41(23):266-271. |
[12] | 王志恒, 黄思麒, 李成虎, 等. 13种藜麦萌发期抗逆性综合评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1):25-36. |
[13] | 陈光, 孙旸, 王刚, 等. 藜麦全植株的综合利用及开发前景.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0(1):1-6. |
[14] | 博亚. 正确认识草业地位保障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15):7-8. |
[15] | 卢立华, 农友, 李华, 等. 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3):717-724. |
[16] | 张永平, 潘佳楠, 郭占斌, 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群体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1, 36(4):108-115. |
[17] | 冯朝成, 胡福平. 施肥量对旱作区藜麦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22, 53(5):38-40. |
[18] | 李波, 张吉旺, 崔海岩, 等. 施钾量对高产夏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2, 38(11):2093-2099. |
[19] | 宋雨桐, 王建丽, 刘杰淋, 等. 施肥和种植密度对5个燕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20, 42(6):149-156,164. |
[20] | 田保明, 杨光圣, 曹刚强, 等. 农作物倒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06(4):163-167. |
[21] | 魏玉明, 杨发荣, 黄杰, 等. 海拔和经纬度对藜麦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22, 53(2):42-47. |
[22] | 弓文艳. 辽东大伙房水库防护林林分结构及其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3] | 王凯, 赵成姣, 张日升, 等. 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20, 39(3):741-748. |
[24] | 刘伟. 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25] | 吴明, 吴柏林, 曹永慧, 等. 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土壤特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3):353-357. |
[26] | 马宁宁, 李天来, 武春成, 等. 长期施肥对设施菜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7):1766-1771. |
[27] | 魏志敏, 盖颜欣, 裴美燕, 等. 藜麦播种密度对个体和群体关系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2022(12):143-146. |
[28] | 李斌, 赵军, 唐峻岭. 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生长及产量等性状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2021(7):64-67. |
[29] | 王爽, 龚明强, 周定邦, 等. 不同施氮量对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20):140-143. |
[30] | 魏国强, 孙治强, 常高正, 等. 不同施肥量对温室基质栽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4(4):385-387. |
[1] | 赵富阳, 马波, 胡继芳, 谭可菲, 刘传增, 闫锋, 董扬, 侯晓敏, 李清泉, 韩业辉.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寒地粳稻光周期敏感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25, (2): 135140 |
[2] | 姬景红, 刘双全, 马星竹, 郝小雨, 郑雨, 赵月, 王晓军, 匡恩俊. 控释尿素对寒地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49154 |
[3] | 卢晶, 余波, 江谧, 彭镰心, 任远航, 吴琪. 58份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25, (2): 2028 |
[4] | 罗健科, 张克厚, 王泽宇, 张平珍, 南铭. 18个燕麦品种(系)在白银市沿黄河灌区的生产性能研究[J]. 作物杂志, 2025, (2): 93100 |
[5] | 杨如萍, 贾贞, 韦瑛, 魏野畴, 王立明, 陈光荣, 张国宏, 宋雯雯. 甘肃不同地理来源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与气象因子及农艺性状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25, (1): 123132 |
[6] | 朱子健, 陈娜娜, 吴月莹, 穰中文, 戴林建, 田明慧, 田峰, 易镇邪. 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湘西烟区湘烟7号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1): 179186 |
[7] | 颜群翔, 庞玉辉, 洪壮壮, 毕俊鸽, 王春平. 141份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特异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25, (1): 2634 |
[8] | 孙明茂, 刘丽霞, 孙虎, 崔迪. 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花色苷及重要农艺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24, (6): 2638 |
[9] | 马丽娜, 魏玉明, 文莉芳, 张学俭, 杨钊, 黄杰, 张圣昌, 李小雨, 刘欢, 杨发荣. 云南元谋地区22份藜麦种质的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分析[J]. 作物杂志, 2024, (6): 4754 |
[10] | 孙远涛, 龙文靖, 刘天朋, 赵甘霖, 丁国祥, 向箭宇, 李元, 黄磊, 倪先林. 12个糯高粱亲本的主要性状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4, (6): 8490 |
[11] | 张东杰, 张喆钧, 阿依丁库力·沙黑多拉, 桑塔那提·阿斯卡尔, 吾买尔夏提·塔汉. 新疆糜子地方种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J]. 作物杂志, 2024, (6): 97102 |
[12] | 孙光旭, 刘莹, 王欣怡, 孔德庸, 韦娜, 邢力文, 郭伟. 群体密度和黄腐酸对芸豆产量及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10118 |
[13] | 王珊珊, 杨宇蕾, 刘飞虎, 杨阳, 汤开磊, 李涛, 牛龙江, 杜光辉. 多效唑喷施浓度和时期对工业大麻花叶产量和大麻二酚含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19124 |
[14] | 李俊志, 王晓东, 窦爽, 辛宗绪, 吴宏生, 周宇飞, 肖继兵. 低氮条件下L-色氨酸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75180 |
[15] | 刘子琛, 尚李岩, 叶佳雨, 盛添, 李瑞杰, 邓俊, 田小海, 张运波, 黄礼英. 增密减氮栽培对杂交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942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