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1, 第6期: 465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07
Ren Wenbin(), Wang Qian, Wu Cuicui, Xie Sangang
摘要:
利用电镜扫描技术,对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化学杀雄剂(SQ-1)诱导的不育植株花粉粒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比较花粉粒大小、形状及萌发孔孔盖等特征。结果表明,正常发育、SQ-1诱导和F型不育系三者之间花粉粒极轴长度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SQ-1诱导和F型不育系花粉粒均为典型的不规则败育形状,萌发孔孔盖均有不同程度凹陷,同时发现萌发孔孔盖脱落现象。
[1] | 滕文涛, 曹靖生, 陈彦惠, 等. 十年来中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变化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12):1804-1811. |
[2] | 王志新, 郭泰, 赵丽梅, 等. 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5):185-189. |
[3] | 张启发. 中国科学家阐明BoroⅡ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 分子植物育种, 2006, 4(4):451-452. |
[4] |
刘琪迩, 杜坤, 王幼平.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机理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9):15-2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09.004 |
[5] | 牛国阳, 陈庆富.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种子, 2008, 27(3):44-47. |
[6] | 赵昌平. 中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2):5-8. |
[7] | 李传友, 孙兰珍. 普通小麦T型、V型和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机理的细胞学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6, 11(2):1-8. |
[8] | 钱焕焕, 罗钊, 李艳丽, 等. 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731雄性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32(6):1026-1031. |
[9] | 郑爱泉. 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贵州农业科学, 2014, 42(8):17-22. |
[10] | 桑伟, 韩新年, 田笑明, 等.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 种子, 2005, 24(5):50-54. |
[11] | 贺晓敏, 周美兰, 余传启, 等.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366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34(4):460-466. |
[12] | 李罗江, 茹振刚, 高庆荣, 等. BNS小麦的雄性不育性及其温光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9):3019-3027. |
[13] | 刘保申, 孙其信, 高庆荣, 等. 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4):354-358. |
[14] | 温辉芹, 马惠英, 裴自友, 等. F型小麦不育系育性与杂种优势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2017, 45(8):1219-1224. |
[15] | 王坤杨, 张伟, 张双喜, 等. 化学杀雄剂SQ-1和阿拉伯葡聚糖蛋白对小麦品种间杂交及远缘杂交成胚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24):4824-4832. |
[16] | 卢纹岱. 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
[17] | 陈林, 吴迪, 白文明, 等.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测恢研究及杂种优势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4):420-425. |
[18] | 任永康, 牛瑜琦, 逯成芳, 等.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普通小麦杂交组合选配探讨. 山西农业科学, 2019, 47(1):20-23. |
[19] | 张思妮, 马小飞, 张红霞, 等.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和恢保关系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16, 36(4):667-673. |
[20] | 赵卜, 张向展, 郑炜君, 等.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35(7):918-925. |
[21] | 姚雅琴, 唐群, 张英利, 等. 小麦花粉萌发孔与雄性不育关系初探. 电子显微学报, 2006, 25(5):426-430. |
[22] | 柳娜, 杨文雄, 王世红, 等. 化学杀雄剂SQ-1诱导春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和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4(1):23-25. |
[23] | 李国强, 逯腊虎, 武计萍, 等.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F1代杂种优势表现.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4):637-641. |
[24] | 柳娜, 杨文雄, 王世红, 等. 化学杀雄剂SQ-1对春小麦的化学杀雄效果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2017(10):5-7. |
[1] | 苏文平, 王欢, 艾木拉姑丽·库尔班, 赵鑫琳, 薛丽华, 章建新, 刘俊, 孙诗仁. 北疆临冬播小麦品种间生育特性及产量比较[J]. 作物杂志, 2021, (6): 108114 |
[2] | 杨娜, 席吉龙, 王珂, 席天元, 张建诚, 姚景珍, 王健. 春季灌水对晋南晚播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15121 |
[3] | 郭明明, 王康君, 张广旭, 孙中伟, 李筠, 章跃树, 代丹丹, 陈凤, 樊继伟. 播期和行距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J]. 作物杂志, 2021, (6): 152158 |
[4] | 王欣, 王才. 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冬小麦生长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82188 |
[5] | 高甜甜,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常旭虹, 赵广才. 不同春小麦品种对氮肥处理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21, (6): 6771 |
[6] | 吴鑫雨, 刘振洋, 李海叶, 郑毅, 汤利, 肖靖秀. 施氮和间作对蚕豆根瘤形成及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5): 120127 |
[7] | 段振盈, 徐新玉, 李星, 李在峰, 马骏, 姚占军. 12个主产区历史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5): 2027 |
[8] | 王云, 乔玲, 闫素仙, 武棒棒, 郑兴卫, 赵佳佳. 山西省不同年代旱地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抗旱性特征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5): 4349 |
[9] | 亓晓蕾, 李兴锋, 吕广德, 王瑞霞, 王君, 孙宪印, 孙盈盈, 陈永军, 钱兆国, 吴科. 基于SNP分子标记的泰山/泰科麦系列小麦遗传解析[J]. 作物杂志, 2021, (5): 6471 |
[10] | 杜晓宇, 李楠楠, 邹少奎, 王丽娜, 吕永军, 张倩, 李顺成, 杨光宇, 韩玉林. 黄淮南片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性状的综合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4): 3845 |
[11] | 李梦钰, 高闯, 李巧云, 徐凯歌, 王丝雨, 牛吉山. 苗期及灌浆期抗Bipolaris sorokiniana叶枯病小麦品种(系)鉴定及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3): 4045 |
[12] | 周正萍, 田宝庚, 陈婉华, 王子阳, 袁伟, 刘世平.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3): 7883 |
[13] | 赵庆玲, 林文, 任爱霞, 张蓉蓉, 李蕾, 孙敏, 高志强. 春季追肥对冬小麦群体构建和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3): 99105 |
[14] | 贾子苗, 邱玉亮, 林志珊, 王轲, 叶兴国. 利用近缘种属优良基因改良小麦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1, (2): 114 |
[15] | 刘阿康,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马瑞琦, 高甜甜, 王玉娇, 阚茗溪, 赵广才, 常旭虹. 苗期调控对晚播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2): 116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