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4, 第2期: 11312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4.02.014
孙通(), 杨玉双, 马瑞琦, 朱英杰, 常旭虹(), 董志强(), 赵广才
Sun Tong(), Yang Yushuang, Ma Ruiqi, Zhu Yingjie, Chang Xuhong(), Dong Zhiqiang(), Zhao Guangcai
摘要:
为研究聚糠萘合剂(PKN)和乙矮合剂(ECK)对小麦抗倒性、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中圃场开展田间试验,以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小麦品种,副区为化控剂喷施次数,副副区为聚糠萘合剂、乙矮合剂和清水对照(CK)。设置小麦越冬前喷施1次(分别为PKN1、ECK1和CK1)、越冬前和起身期各喷施1次(分别为PKN2、ECK2和CK2)以及越冬前、起身期和齐穗期各喷施1次(分别为PKN3、ECK3和CK3)。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ECK2和ECK3处理显著缩短了基部节间,提高了倒4和倒5节间的茎粗和抗折力,增强了植株抗倒伏能力;PKN处理对小麦抗倒伏性能无显著影响。PKN处理下4个小麦品种的产量比对照增加1.00%~9.87%,其中PKN2和PKN3处理下单产分别显著增加5.51%和9.87%,PKN1、ECK1和ECK2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ECK3处理比对照显著降低6.51%。相比对照,PKN处理提高了籽粒沉降值,增加了清蛋白含量,降低了醇溶蛋白含量,进而提高了谷醇比,其中PKN3处理最佳;ECK2和ECK3处理显著提高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醇溶蛋白含量,显著提高了谷醇比,除轮选103外,其他品种面团形成时间相比对照均显著增加。综上所述,ECK2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抗倒伏性能,改善了籽粒营养品质,对产量无显著影响;PKN2和PKN3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改善了籽粒营养品质,但对抗倒伏能力无显著影响。
[1] | 赵广才. 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2] | 秦武发, 董永华, 张彩英, 等. 植物激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6(4):93-95. |
[3] |
雷振生, 徐立新, 吴政卿, 等. 水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6, 21(4):71-74.
doi: 10.3321/j.issn:1000-7091.2006.04.018 |
[4] | 文廷刚.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抗倒伏能力、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
[5] | 戴忠民. 喷施6BA和ABA对冬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和淀粉积累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28(3):484-489. |
[6] | 张军, 高浪浪, 张梅娟. 矮壮素对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商洛学院学报, 2019, 33(6):26-29. |
[7] |
蔡铁, 徐海成, 尹燕枰, 等. 外源IAA、GA3和ABA影响不同穗型小麦分蘖发生的机制. 作物学报, 2013, 39(10):1835-1842.
doi: 10.3724/SP.J.1006.2013.01835 |
[8] | 罗宝杰, 许俊旭, 丁艳锋, 等. 内源CTK和IAA平衡对水稻分蘖芽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4, 40(9):1619-1628. |
[9] | 朱云集, 郭汝礼, 郭天财, 等.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与内源激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作物学报, 2002, 28(6):783-788. |
[10] | 魏育明, 郑有良. 内源激素与小麦抽穗期的相关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8(3):27. |
[11] | 周振兴, 郭文善, 严六零, 等. 生长素和脱落酸对小麦花后生长的调节效应.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4(2):14-18. |
[12] | 彭静. 喷施组合型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抗寒生理、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
[13] | 王纪华, 王树安, 蒋钟怀. 小麦籽粒建成过程的光合特性及内源激素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2(增1):29-35. |
[14] | 文廷刚, 杜小凤, 王伟中, 等. 乙烯利和劲丰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29(12):2817-2823. |
[15] | 刘凯. 脱落酸和乙烯对水稻与小麦籽粒灌浆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 扬州: 扬州大学, 2008. |
[16] | 李芳. 小麦化控防倒技术的应用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2015, 21(13):41,115. |
[17] | 马瑞琦, 亓振, 常旭虹, 等. 化控剂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品质的调节效应. 作物杂志, 2018(1):133-140. |
[18] | 卢霖, 董志强, 董学瑞, 等. 乙矮合剂对不同密度夏玉米花粒期不同部位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6, 42(4):561-573. |
[19] | 卢霖, 董志强, 董学瑞, 等. 乙矮合剂对不同密度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5(2):70-77. |
[20] | 雒景吾, 李宏海, 崔军涛, 等. 几种调节剂对小麦茎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6(3):22-25. |
[21] | 徐磊, 王大伟, 时荣盛, 等. 小麦基部节间茎秆密度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4):673-679. |
[22] | 邵庆勤. 叶面喷施多效唑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的生理机理研究.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
[23] | 胡卫国, 张玉娥, 赵虹, 等. 小麦抗倒性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18, 27(12):1780-1788. |
[24] |
胡卫国, 曹廷杰, 王西成, 等. 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定性定量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8, 33(5):160-167.
doi: 10.7668/hbnxb.2018.05.022 |
[25] | 董学会, 段留生, 孟繁林, 等. 30%已·乙水剂对玉米产量和茎秆质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6(1):138-140. |
[26] | 郭明明. 氮肥与行距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扬州: 扬州大学, 2015. |
[27] | 亓振. 化学调控和肥料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
[28] | 华智锐, 李小玲. 矮壮素对小麦抗倒伏性能的诱导效应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2017, 21(2):47-51,71. |
[29] |
Shimizu-Sato S, Mori H. Control of outgrowth and dormancy in axillary buds. Plant Physiology, 2001, 127(4):1405-1413.
pmid: 11743082 |
[30] | 陈传晓, 董志强, 高娇, 等. 聚糠萘水剂对不同积温带春玉米灌浆期光合性能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3, 21(3):66-70,75. |
[31] |
Kariali E, Mohapatra P K. Hormonal regulation of tiller dynamics in differentially-tillering rice cultivars.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07, 53(3):215-223.
doi: 10.1007/s10725-007-9221-z |
[32] | 郭净净. 生境型和生理型小麦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
[33] | 马少康, 李克民, 常旭虹, 等. 不同化控处理对中麦8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2015(12):82-85. |
[34] | 邵运辉, 张洁, 张清田, 等. 丰优素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小麦研究, 2002(4):27-28. |
[35] | 周秋峰, 王建宾, 张果果, 等. 化学调控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2015(8):155-157. |
[36] | 段留生, 韩碧文, 何钟佩. 6-苄氨基嘌呤和乙烯利对小麦旗叶衰老的调控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增4):28-33. |
[37] | 韩惠芳, 杨文钰, 关华. 弱光生态环境下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蛋白质组分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6):166-168,177. |
[38] | 马瑞琦. 追氮量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太原: 山西农业大学, 2018. |
[39] | 杨东清. 细胞分裂素参与氮素调控小麦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及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
[1] | 王罕, 郑德超, 田琴琴, 吴小京, 周文新, 易镇邪. 收获时期对早稻产量与镉积累分配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2): 105112 |
[2] | 孙悦颖, 刘景辉, 米俊珍, 赵宝平, 李英浩, 朱珊珊. 乳酸菌复合制剂对燕麦的促生作用研究[J]. 作物杂志, 2024, (2): 122128 |
[3] | 徐哲莉, 朱伟旗, 王立涛, 史峰, 韦志英, 王丽娜, 邱红伟, 张晓英, 李辉利. 灌水及叶面施氮对晚播小麦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2): 139147 |
[4] | 肖敏, 郭浪, 崔璨, 程周琦, 刘玉午, 卓乐, 吴思, 易镇邪. 磷肥运筹对机插双季稻产量构成与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2): 178188 |
[5] | 解梦凡, 贾海江, 曲远凯, 农世英, 李俊霖, 王杰, 刘力玮, 闫慧峰. 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百色烟区烤烟叶片发育及烟叶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2): 189197 |
[6] | 王怀苹, 杨明达, 张素瑜, 李帅, 关小康, 王同朝. 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2): 206212 |
[7] | 陈林, 姚晓华, 姚有华, 白羿雄, 吴昆仑. 青藏高原青稞品种籽粒外观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4, (2): 213220 |
[8] | 张磊, 董孔军, 何继红, 任瑞玉, 刘天鹏, 杨天育. 不同基因型糜子品种氮磷养分吸收差异研究[J]. 作物杂志, 2024, (2): 228233 |
[9] | 赵广才. 北方冬麦区小麦苗情分析及春季管理技术建议[J]. 作物杂志, 2024, (2): 255260 |
[10] | 胡昊驰, 王富贵, 朱孔艳, 胡树平, 王猛, 王志刚, 孙继颖, 于晓芳, 包海柱, 高聚林. 秸秆还田年限及施磷水平对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2): 8088 |
[11] | 秦碧蓉, 尤赛雅, 陈书融, 朱练峰, 孔亚丽, 朱春权, 田文昊, 张均华, 金千瑜, 曹小闯, 刘丽. 不同施氮水平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稻田氮素平衡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2): 8996 |
[12] | 李红艳, 姚晓华, 姚有华, 李新, 吴昆仑. 麦类作物蓝粒性状遗传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4, (2): 914 |
[13] | 罗晓颖, 房彦飞, 胡冬平, 唐江华, 徐文修, 王怀港. 播种方式和播量对干旱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2): 97104 |
[14] | 季平, 刘金龙, 柳浩, 匡佳丽, 叶世河, 龙莎, 杨洪涛, 彭勃, 徐晨, 刘晓龙. 抽穗期高温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1): 117125 |
[15] | 周镇磊, 刘建明, 曹东, 刘宝龙, 王东霞, 张怀刚. 不同燕麦品种草产量、农艺性状和饲草品质的比较[J]. 作物杂志, 2024, (1): 1321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