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7, 第5期: 667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5.012
谷晓平,于飞,梁平,陈芳
Gu Xiaoping,Yu Fei,Liang Ping,Chen Fang
摘要: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的光合特性及产量,以水稻品种宜香优1108为试验材料,对旱育秧/地膜覆盖栽培、旱育秧/宽窄行栽培、湿润育秧/地膜覆盖栽培和湿润育秧/宽窄行栽培4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水稻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产量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全生育期在155~159d左右,不同处理水稻的生育进程没有明显差异;(2)旱育秧/地膜覆盖栽培、湿润育秧/地膜覆盖栽培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表现出较好的水平,有利于叶片的生长;(3)水稻拔节期的净光合速率达到峰值,抽穗期光响应曲线与拔节期的趋势基本一致,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基本一致,胞间CO2浓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先逐渐减小,到达一定数值后,趋于平缓。(4)旱育秧、覆膜移栽水稻的产量要比湿润育秧、宽窄行移栽的水稻高,旱育秧/地膜覆盖栽培的实际产量最高为7 845.9kg/hm2,与旱育秧/宽窄行栽培相比,增产14.31%。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特性有各自的特征,对于极易发生夏伏旱的贵州山区来说,旱育秧/地膜覆盖栽培是最好的栽培方式,其次是湿润育秧/地膜覆盖栽培。
| [1] | 唐海明, 肖小平, 逄焕成 , 等. 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20(4):48-56. | 
| [2] | 亚当 , Adam.不同覆盖材料对旱作稻田土壤水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南宁:广西大学, 2013. | 
| [3] | 于晓琦 . 旱作水稻微灌技术试验研究. 银川:宁夏大学, 2013. | 
| [4] | 邓飞, 王丽, 刘利 , 等.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2,38(10):1930-1942. doi: 10.3724/SP.J.1006.2012.01930 | 
| [5] | 李杰, 张洪程, 常勇 , 等. 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 作物学报, 2011,37(7):1235-1248. doi: 10.3724/SP.J.1006.2011.01235 | 
| [6] | 胡雅杰, 张洪程, 龚金龙 , 等.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影响. 中国稻米, 2012,18(5):15-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05 | 
| [7] | 闫小红, 尹建华, 段世华 , 等. 四种水稻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其模型拟合. 生态学杂志, 2013,32(3):604-610. | 
| [8] | 刘宇锋 . 不同灌溉方式与施肥下水稻生理、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 南宁:广西大学, 2012. | 
| [9] | 王唯逍, 刘小军, 田永超 , 等.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2,32(22):7053-7060. doi: 10.5846/stxb201110121503 | 
| [10] | 戴红燕, 张荣萍, 华劲松 , 等. 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3):179-183. | 
| [11] | 徐俊增, 彭世彰, 魏征 , 等. 不同供氮水平及水分调控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光响应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8(2):72-76. doi: 10.3969/j.issn.1002-6819.2012.02.014 | 
| [12] | 邹君, 谢小立, 王凯荣 . 不同水分灌溉下水稻光合特征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11(1):23-25. | 
| [13] | 于艳梅, 徐俊增, 彭世彰 , 等. 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模型的比较.节水灌溉, 2012(10):30-33. | 
| [14] | 冯世座 . 不同水稻品种冠层内各叶位叶片光合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3. | 
| [15] | 郑飞翔, 王效科, 张巍巍 , 等. 臭氧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28(11):2217-2223. doi: 10.3321/j.issn:1672-2043.2009.11.001 | 
| [16] | 陈芳, 谷晓平, 于飞 , 等. 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7,33(10):23-30. | 
| [17] | 杨连新, 王余龙, 黄建晔 , 等.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06,17(7):1331-1337. | 
| [18] | 王志军, 谢宗铭, 田又升 , 等. 膜下滴灌和淹灌对水稻叶片PSⅡ叶绿素荧光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5,30(6):216-225. doi: 10.7668/hbnxb.2015.06.033 | 
| [19] | 汤亮, 李艳大, 张玉屏 , 等. 水稻冠层光分布模拟与应用. 中国水稻科学, 2011,25(4):427-434. doi: 10.3969/j.issn.1001-7216.2011.04.013 | 
| [20] | 邓仲篪 . 水稻光合日变化与内生节奏的关系. 中国水稻科学, 1994,8(1):9-14. | 
| [21] | 王勋, 戴廷波, 姜东 , 等. 不同生态环境下水稻基因型产量形成与源库特性的比较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4):615-619. | 
| [22] | 赵玉国, 王新忠, 吴沿友 , 等. 高温胁迫对拔节期水稻光合作用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12,40(1):41-43. doi: 10.3969/j.issn.1001-3601.2012.01.013 | 
| [23] | 陈林, 王芬 . 水稻光合特性研究综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30(4):89-92. doi: 10.3969/j.issn.1674-2184.2010.04.016 | 
| [24] | 吴桂成, 张洪程, 钱银飞 , 等. 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规律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2):266-27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02.006 | 
| [1] | 姬生栋 栗 鹏 李江伟 宋刘敏 刘苗苗 高狂龙 尹海庆. 水稻株系与亲本间灌浆期POD 酶谱及遗传效应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1720 | 
| [2] | 马孟莉 郑 云 周晓梅 张婷婷 张晓倩 卢丙越. 云南哈尼梯田红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2126 | 
| [3] | 张一中, 周福平 张晓娟 邵 强 杨 彬 柳青山. 高粱种质材料光合特性和水分#br# 利用效率鉴定及聚类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4553 | 
| [4] | 陈瑛瑛 王徐艺凌 朱宇涵 武 威 刘 涛 孙成明. 水稻穗部氮素含量高光谱估测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5): 116120 | 
| [5] | 隋阳辉, 高继平 刘彩虹, 徐正进 王延波 赵海岩. 东北冷凉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br# 光合、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37143 | 
| [6] | 权宝全,白冬梅,田跃霞,薛云云. 不同源库关系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02105 | 
| [7] | 梁晓宇, 林春雨, 马淑梅, 王洋. 水稻耐盐碱胁迫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J]. 作物杂志, 2018, (4): 4852 | 
| [8] | 章星传, 黄文轩,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与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6978 | 
| [9] | 刘亚军,胡启国,储凤丽,王文静,杨爱梅. 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商薯9号”产量及结薯习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8994 | 
| [10] | 张晓勇,杨友联,李树江,熊荣川,向红. 外源激素对低温胁迫下脱毒马铃薯扦插苗早衰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95101 | 
| [11] | 曾波. 近30年来我国水稻主要品种更新换代历程浅析[J]. 作物杂志, 2018, (3): 17 | 
| [12] | 陈芳,刘宇鹏,谷晓平,胡家敏,于飞,张波. 低温对茶树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3): 155161 | 
| [13] | 张莉,李赞堂,王士银,麻艳超,东方阳,李学勇,徐江. 水稻氮素吸收低效型突变体osnad1的生理和遗传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3): 6876 | 
| [14] | 赫臣,郑桂萍,赵海成,陈立强,李红宇,吕艳东,宋江. 增施腐殖酸及减量施肥对盐碱地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3): 129134 | 
| [15] | 叶怡然,达布希拉图,沙本才,王文祥,叶宏达,耿世娴,成京晋,海梅荣. 不同肥料对冬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3): 13514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