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5期: 12412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17
历艳璐1(), 王俊鹏1, 于欣志1, 魏宏磊1, 陈麒宇1, 赵洪祥2, 徐晨2, 边少锋2, 张治安1()
Li Yanlu1(), Wang Junpeng1, Yu Xinzhi1, Wei Honglei1, Chen Qiyu1, Zhao Hongxiang2, Xu Chen2, Bian Shaofeng2, Zhang Zhian1()
摘要:
为探明冷凉区地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运转和对氮素积累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大德216为材料,在吉林省安图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透明可降解地膜覆盖(T1)、透明不可降解地膜覆盖(T2)、黑色不可降解地膜覆盖(T3)和无膜(TCK)处理,测定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T1和T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T3处理。3种地膜覆盖均能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在播种后65、90、105和140d,T1和T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T3处理。不同覆膜处理在播种后65~90d积累量最多,3种覆膜处理条件下的氮素积累均显著高于TCK处理,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叶>茎>鞘>雄穗。综上,地膜覆盖可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优化物质运转分配,促进玉米氮素积累,提高玉米产量,透明覆膜栽培可有效改善冷凉区积温不足、只能种植早熟品种的局限性,拓宽品种选择范围。透明可降解地膜为冷凉区玉米最佳抗逆丰产栽培模式。
[1] | 王静静, 贺洪军, 张自坤, 等. 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7, 25(3):65-72. |
[2] |
吴佩蓉, 王桂霞, 郎宇. 吉林省粮食结构变动及路径优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0, 41(2):206-211.
doi: 10.13733/j.jcam.issn.2095-5553.2020.02.32 |
[3] |
An T, Schaeffer S, Li S, et al. Carbon fluxes from plants to soil and dynamics of microbial immobilization under plastic film mulching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using 13C pulse-labeling.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5, 80:53-61.
doi: 10.1016/j.soilbio.2014.09.024 |
[4] | 李明, 李文雄. 肥料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产量的调节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8):1130-1137. |
[5] | 孙海岩, 安婷婷, 谢柠桧, 等. 地膜覆盖与施氮肥对光合碳在玉米―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8, 49(4):152-160. |
[6] | 范龙秋, 杜天庆, 郝建平, 等. 密度对两个春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2(5):403-407. |
[7] | 刘明, 张忠学, 郑恩楠, 等.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光合特征和水氮利用效率试验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2018, 37(12):27-34. |
[8] | 宋广林, 贺梅. 氮肥施用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陕西农业科学, 2012, 58(3):59-62. |
[9] | 陈远学, 陈晓辉, 唐义琴, 等. 不同氮用量下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 草业学报, 2014, 23(1):73-83. |
[10] | 肖春华, 李少昆, 刘景德, 等. 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动态特点的研究.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2(5):380-382. |
[11] | 赵营, 同延安, 赵护兵.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土壤肥料, 2006(2):30-33. |
[12] | 王俊鹏, 蒋骏, 韩清芳, 等. 宁南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9(2):11-16. |
[13] | 吴桂成, 张洪程, 钱银飞, 等. 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规律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266-276. |
[14] | 晁晓乐.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效率的影响.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6. |
[15] | 耿小红. 玉米体内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动态比较.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7(8):50-51. |
[16] | 宋海星, 李生秀. 玉米生长量、养分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动态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71-76. |
[17] | 张家铜, 彭正萍, 李婷, 等. 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体内干物质和氮动态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2):1-5. |
[18] | Farias-Larios J, Orozco-Santos M. Color polyethylene mulches increase fruit quality and yield in watermelon and reduce insect pest populations in dry tropics. Gartenbauwissenschaft, 1997, 62(6):255-260. |
[19] | 闫静琦, 武佳颖, 蒋傲男, 等.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寒旱区春玉米土壤水温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6(11):34-39. |
[20] | 朱兆良. 中国土壤氮素研究. 土壤学报, 2008, 45(5):778-783. |
[21] | 陈顺平. 氮素在旱作系统作物中的吸收与转化.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06. |
[22] | 朱琳, 李世清. 地表覆盖对玉米籽粒氮素积累和干物质转移“源―库”过程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3):2528-2537. |
[1] | 温蕊, 陈茜午, 赵雅杰, 贾祎明, 卢旭东, 张继宏, 李焕春, 赵沛义, 张永虎. 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地膜覆盖种植模式谷田水温效应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6): 111117 |
[2] | 张东霞, 秦安振. 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蒸散量及其水热关系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6): 145151 |
[3] | 乔江方, 张盼盼, 邵运辉, 刘京宝, 李川, 张美微, 黄璐. 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6): 186192 |
[4] | 郭欢乐, 汤彬, 李涵, 曹钟洋, 曾强, 刘良武, 陈志辉. 湖南省玉米地方品种表型性状综合评价及类群划分[J]. 作物杂志, 2022, (6): 3341 |
[5] | 续创业, 张建军, 周刚, 张铠鹏, 朱晓惠, 王甲玺, 党翼, 赵刚, 王磊, 李尚中, 樊廷录. 陇东旱塬密植高产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筛选与评价[J]. 作物杂志, 2022, (5): 104110 |
[6] | 李龙, 肖让, 张永玲. 氮磷钾配施对制种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11117 |
[7] | 孙允超, 彭科研, 冯盛烨, 冀传允, 吕鹏, 鞠正春. 宽幅精播中行距与幅宽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30134 |
[8] | 张建业, 杜庆志, 刘翔, 邓佳辉, 焦芹, 龚洛, 姜兴印. 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萌发及生长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67173 |
[9] | 李睿, 董立强, 商文奇, 于广星, 代贵金, 王铮, 李跃东. 水稻苗期不同喷淋间隔处理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249254 |
[10] | 周超, 张田田, 杨丽娜, 张勇, 马冲, 代伟程, 吴翠霞, 宋敏. 根部吸收氟啶虫酰胺在玉米植株中的分布特点及对玉米蚜虫活性效果评价[J]. 作物杂志, 2022, (5): 261266 |
[11] | 段梦冉, 刘丰泽, 葛建镕, 易红梅, 杨洪明, 高玉倩, 岳鹏武, 马文宇, 班秀丽, 王凤格. 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的SSR分子标记纯度鉴定[J]. 作物杂志, 2022, (5): 3441 |
[12] | 朱航, 崔方庆, 卢传礼, 陈卫卫, 李旭辉, 陆思奇, 张湘博, 赵华, 齐永文. 不同籽粒颜色玉米自交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5): 6268 |
[13] | 李宁, 刘彤彤, 杨进文, 史雨刚, 王曙光, 孙黛珍. 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型小麦品种的生理差异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5): 8796 |
[14] | 孙庆圣, 原程, 张玉先. 减施氮肥和接种根瘤菌对黑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32137 |
[15] | 王元元, 谷子寒, 陈平平, 易镇邪. 镉污染稻田玉米对水稻的季节性替代种植可行性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4): 1871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