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1, 第2期: 576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08
所属专题: 玉米专题
李忠南1(), 王越人2, 邬生辉2, 刘励蔚3, 曲海涛2, 孙振宇1, 李光发2(
)
Li Zhongnan1(), Wang Yueren2, Wu Shenghui2, Liu Liwei3, Qu Haitao2, Sun Zhenyu1, Li Guangfa2(
)
摘要:
以15D752×15D435和PH6WC×29 2份玉米杂交F1诱导单倍体自然加倍自交结实穗的穗粒数为研究对象,应用DH群体遗传模型及混合分布方法,对花粉结实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倍体自然加倍花粉结实力是由 4 对主效基因决定,具有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主效基因遗传力分别为95.85%和83.67%。
[1] | 石思信, 田玥. 玉米花粉超低温(-196℃)保存一年后的结实能力. 作物学报, 1989,15(3):283-286. |
[2] | 侯有良, 卢宝红, 钟改荣, 等. 玉米自交系花粉生活力研究. 玉米科学, 2001,9(2):30-31. |
[3] | 张红梅, 智建奇, 董立红, 等. 玉米花粉和花丝生活力研究. 作物杂志, 2005(6):28-31. |
[4] | 王霞, 孙丽芳, 高树仁. 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花粉生活力的研究. 种子, 2013,32(3):24-25. |
[5] | 杨国虎. 玉米花粉花丝耐热性研究进展. 种子, 2005,24(2):47-51. |
[6] | 王艳哲, 崔彦宏, 张丽华. 玉米花粉生活力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2008,16(5):144-146. |
[7] | 才卓, 徐国良. 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生殖(单倍体)选育自交系技术规范(修订版). 玉米科学, 2013,21(2):1-5. |
[8] | 李光发, 李忠南, 王越人, 等. 玉米单倍体成株诱导率和加倍率研究. 玉米科学, 2014,22(4):26-32. |
[9] | 张晓慧, 李忠南, 王越人, 等. 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结实率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1):103-107. |
[10] | 盖钧镒, 章元明, 王建康.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23. |
[11] | 才卓, 徐国良, 任军, 等. 玉米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性轮选遗传修复与高加倍率材料的创制. 玉米科学, 2016,24(4):1-6. |
[12] | 李忠南, 王越人, 邬生辉, 等. 玉米红白轴单倍体育种选择效应研究. 作物杂志, 2017(5):61-65. |
[13] | 李忠南, 王越人, 李光发, 等. 玉米分蘖率的遗传研究. 玉米科学, 2016,24(2):15-21. |
[1] | 王庆彬, 聂振田, 卢洁春, 彭春娥, 张民, 孟慧, 刘治国, 耿全政. 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66171 |
[2] | 张全芳, 姜明松, 陈峰, 朱文银, 周学标, 杨连群, 徐建第. 山东省水稻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4): 2631 |
[3] | 冯艳飞, 杨威, 任国鑫, 邓杰, 李文龙, 高树仁. 黑龙江省部分玉米杂交种的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1, (4): 4650 |
[4] | 李琼, 常世豪, 武婷婷, 耿臻, 杨青春, 舒文涛, 李金花, 张东辉, 张保亮. 120份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4): 5158 |
[5] | 陶志强, 闫鹏, 张学鹏.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灌浆期的光合特征对高温适应性的初步研究[J]. 作物杂志, 2021, (4): 7379 |
[6] | 刘天昊, 张翼飞, 王怀鹏, 杨克军, 张津松, 孙逸珊, 肖珊珊, 徐荣琼, 杜嘉瑞, 李佳宇, 彭程, 王宝生. 叶面喷施硅肥对寒地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J]. 作物杂志, 2021, (4): 112117 |
[7] | 梁茜, 吴清山, 葛均筑, 吴锡冬, 杨永安, 侯海鹏, 张垚, 马志琪. 播期对华北平原雨养夏玉米产量形成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36143 |
[8] | 贾瑞玲, 赵小琴, 南铭, 陈富, 刘彦明, 魏立平, 刘军秀, 马宁. 64份苦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1, (3): 1927 |
[9] | 高鹏, 郭美俊, 杨雪芳, 董淑琦, 温银元, 郭平毅, 原向阳. 谷子和玉米叶片光合荧光参数对烟嘧磺隆胁迫的响应差异[J]. 作物杂志, 2021, (3): 7077 |
[10] | 贾子苗, 邱玉亮, 林志珊, 王轲, 叶兴国. 利用近缘种属优良基因改良小麦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1, (2): 114 |
[11] | 刘剑钊, 袁静超, 梁尧, 贺宇, 张水梅, 史海鹏, 蔡红光, 任军. 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实证及效益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2): 135139 |
[12] | 张学鹏, 李腾, 王彪, 刘晴, 刘涵瑜, 陶志强, 隋鹏. 玉米叶片“源”的高温胁迫阈值研究[J]. 作物杂志, 2021, (2): 6270 |
[13] | 李瑞杰, 闫鹏, 王庆燕, 许艳丽, 卢霖, 董志强, 张凤路. 5-氨基乙酰丙酸和乙烯利对东北春玉米功能叶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1): 135142 |
[14] | 刘佳敏, 汪洋, 褚旭, 齐欣, 王慢慢, 赵亚南, 叶优良, 黄玉芳.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周年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1): 143149 |
[15] | 刘晓丽, 韩利涛, 魏楠, 申飞, 蔡一林. 玉米ZmGS5基因克隆、分子特性分析及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J]. 作物杂志, 2021, (1): 16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