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1, 第2期: 19119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28
所属专题: 水稻专题
摘要:
为探究贵州省水稻生长期的干旱特征,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作为干旱研究指标,结合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及趋势分析等方法,利用贵州省3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分析贵州省水稻种植区水稻各生育时期的降水-需水变化特征及不同等级干旱的频率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水稻生长期的降水量呈“东增西减”特征分布,各生长期累积降水量为移栽-分蘖期>抽穗-成熟期>播种-秧苗期>拔节-孕穗期,播种-秧苗期降水呈减少趋势,可能会加剧干旱灾害的发生;各生长期累积需水量为抽穗-成熟期>移栽-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播种-秧苗期,播种-秧苗期水稻需水量小于同时期降水量,在播种-秧苗期各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较低,铜仁地区及黔东南地区的东部在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成熟期是重旱及特旱的高频发生区。
[1] | 杨青青, 罗纲, 高超. 地理学视角的农业干旱研究进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1(1):27-34,64. |
[2] | 郭茜月, 刘国金, 李悦萱. 农业干旱传统监测研究进展. 乡村科技, 2020(20):93-94. |
[3] | 吴英杰, 李玮, 王文君, 等. 基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内蒙古地区干旱特征. 干旱区研究, 2019,36(4):943-952. |
[4] | 李雪纯, 赵君, 徐进超. 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安徽省近50a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8(9):133-136,148. |
[5] | 王卫光, 黄茵, 邢万秋, 等. 基于SPEI的海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环流成因分析. 水资源保护, 2020,36(3):8-13. |
[6] | 师玉锋, 梁思琦, 彭守璋. 1901-2017年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的时空变化. 水土保持通报, 2020,40(1):283-289,325. |
[7] | 谢清霞, 谷晓平, 万雪丽, 等. 西南地区干旱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干旱区地理, 2020,43(1):79-86. |
[8] | 马尚谦, 张勃, 张佳琦, 等.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在华北平原的适用性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2):235-245. |
[9] | 李雁.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域Palmer气象干旱指数适用性分析. 气象科学, 2019,39(5):626-634. |
[10] | 王玲玲, 罗伟, 何巍, 等. 基于气象指标优化模型的自贡地区干旱等级评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2):126-130. |
[11] | 曹二佳, 薛羽, 李红瑛, 等. 基于相对湿润指数的蒙中农牧交错带作物生长季干旱时空分析——以乌兰察布市为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11):165-171. |
[12] | 刘洋. 相对湿润度指数在干旱易发区预测中的应用——以锦州市为例.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8(3):51-53. |
[13] | 李娜, 霍治国, 钱锦霞, 等. 基于改进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山西省气象干旱时空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19,38(7):2249-2257. |
[14] | 谢清霞, 李刚, 袁晨, 等. 基于CI指数的西南地区1961-2012年春季干旱分布特征.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10(4):53-58. |
[15] | 李忆平, 李耀辉. 气象干旱指数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干旱气象, 2017,35(5):709-723. |
[16] | 王连喜, 王田, 李琪, 等.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19,47(12):83-88. |
[17] | 刘雪梅, 宋国强, 程平顺, 等. 贵州夏旱的基本规律及其对策研究. 贵州气象, 1996(6):19-22. |
[18] | 李家文, 黄维, 吴炫柯, 等. 柳州市甘蔗干旱风险区划——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中国农学通报, 2019,35(22):96-105. |
[19] | 何斌.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关中冬小麦需水关键期干旱特征分析. 陕西水利, 2019(3):91-93,96. |
[20] | 曹言, 王杰, 李尤, 等.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云南省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灌溉排水学报, 2019,38(8):97-106. |
[21] | 李闯, 刘艳伟, 符娜, 等. 基于作物水分盈亏指数的昆明水稻生长季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34(3):186-192. |
[22] | 李福夺, 杨兴洪. 城镇化背景下贵州省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37(7):265-272. |
[23] | 茆智. 水稻需水量的计算. 农田水利与小水电, 1981(4):9-16. |
[24] | 高晓丽, 徐俊增, 杨士红, 等. 贵州地区主要作物需水规律与作物系数的研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5(1):11-14,19. |
[25] | 张新鼎, 郜红娟. 气候变化下贵州中西部玉米生态需水量变化研究.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39(4):50-53. |
[26] | 韩会庆, 张朝琼, 白玉梅, 等. 贵州省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时空变化.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8,52(6):880-889,917. |
[27] | 杨方. 基于农业灾情的农业旱灾等级划分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
[28] | 何红艳, 郭志华, 肖文发. 降水空间插值技术的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2005(10):1187-1191. |
[29] | 莫跃爽, 索惠英, 焦树林, 等. 1980-2015年贵州省不同等级降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0,31(3):88-96. |
[30] | 冯利华. 干旱等级和旱灾程度的定量表示法.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3(3):230-231,236. |
[1] | 吴可, 谢慧敏, 刘文奇, 莫并茂, 韦国良, 陆献, 李壮林, 邓森霞, 韦善清, 梁和, 江立庚. 氮、磷、钾肥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78183 |
[2] | 凌晨, 刘洪, 杨哲, 黄展权, 陈孟强, 饶得花, 徐振江. 双季稻栽培对水稻DUS测试标准品种数量性状表达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825 |
[3] | 张全芳, 姜明松, 陈峰, 朱文银, 周学标, 杨连群, 徐建第. 山东省水稻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4): 2631 |
[4] | 王国骄, 宋鹏, 杨振中, 张文忠. 秸秆还田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稻米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6772 |
[5] | 薛菁芳, 蔡永盛, 陈书强. 节水灌溉栽培模式对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8692 |
[6] | 杨磊, 金延迪, 刘侯俊. 铁、镉及其互作对水稻光合原初反应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44151 |
[7] | 孟祥宇, 冉成, 刘宝龙, 赵哲萱, 白晶晶, 耿艳秋.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黑土稻区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3): 167172 |
[8] | 付景, 尹海庆, 王亚, 杨文博, 张珍, 白涛, 王越涛, 王付华, 王生轩. 不同追氮模式对河南沿黄稻区粳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2): 7786 |
[9] | 周江, 谢宜章, 向平安. 湖南主要大田作物系统投入产出的能值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1): 175181 |
[10] | 潘晓雪, 胡明瑜, 王忠伟, 吴红, 雷开荣. 不同水稻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与发芽期耐寒性鉴定研究[J]. 作物杂志, 2021, (1): 4753 |
[11] | 吕伟生, 肖小军, 黄天宝, 肖国滨, 李亚贞, 肖富良, 韩德鹏, 郑伟. 缓释型配方肥在晚稻套播油菜上的施用效果研究[J]. 作物杂志, 2020, (6): 143150 |
[12] | 付学鹏, 沈童飞, 孙晓波, 刘晓涵, 杨晓杰. 链霉菌株Streptomyces sp. FXP04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6): 163169 |
[13] | 缪建锟, 徐晗, 杨皓, 闫晗, 褚晋, 白元俊, 董海. 辽宁省水稻主栽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与评价[J]. 作物杂志, 2020, (6): 3846 |
[14] | 曹小闯, 李烨锋, 吴龙龙, 朱春权, 朱练峰, 张均华, 金千瑜. 有机水溶肥对水稻干物质、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5): 110118 |
[15] | 罗玉琼, 严博, 吴可, 谢慧敏, 梁和, 江立庚. 免耕和稻草还田对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5): 1331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