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3, 第4期: 313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3.04.005
刘松涛1(), 田再民1, 刘子刚1, 高志佳2, 张静2, 贺东刚3, 黄智鸿1, 兰鑫1
Liu Songtao1(), Tian Zaimin1, Liu Zigang1, Gao Zhijia2, Zhang Jing2, He Donggang3, Huang Zhihong1, Lan Xin1
摘要:
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抗倒性不同的3个玉米品种[京农科728:高抗倒性(H),金农738:中抗倒性(M),先玉335:低抗倒性(L)]为材料进行转录组学分析,挖掘玉米抗倒性相关基因。结果表明,3个比较组共鉴定到10 09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先玉335与京农科728比较组鉴定到的DEGs最多,为7779个。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3个玉米品种抗倒性不同可能与富集到相同GO条目的DEGs数量不同有关。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L-vs-H、M-vs-H分组显著富集到苯丙素生物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而L-vs-M分组显著富集到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途径。茎秆显微结构表明,先玉335单个维管束面积最小,茎秆表皮细胞厚度最薄,京农科728单个维管束面积最大,表皮细胞厚度最厚。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玉米抗倒伏相关的基因与代谢通路,为定向克隆和抗倒伏新品种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1] | 王聪, 马青美, 郭新梅, 等. 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玉米科学, 2021, 29(4):9-17. |
[2] | 丰光, 黄长玲, 邢锦丰. 玉米抗倒伏的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08(4):12-14. |
[3] |
王夏青, 宋伟, 张如养, 等. 玉米茎秆抗倒伏遗传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1):2261-227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11.002 |
[4] | 马天军. 玉米倒伏种类及防治对策研究. 新农业, 2021(21):14. |
[5] | 李妍妍, 景希强, 丰光, 等. 玉米倒伏的主要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辽宁农业科学, 2013(4):47-51. |
[6] | 徐天成, 周富亮, 黄联润, 等.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 2019, 25(11):29-32. |
[7] |
Cloninger FR, Zuber MS. Methods for evaluating stalk quality in corn. Phytopathology, 1970, 60:295-300.
doi: 10.1094/Phyto-60-295 |
[8] | 冯素伟, 姜小苓, 胡铁柱, 等.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显微结构与抗倒强度关系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6):57-62. |
[9] |
LivakKJ, SchmittgenTD. Analysis of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data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the 2-∆∆CT method. Methods, 2001, 25:402-408.
doi: 10.1006/meth.2001.1262 pmid: 11846609 |
[10] | 殷静. 大豆茎倒伏突变体基因定位、转录组测序及2个木质素合成基因的克隆研究.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3. |
[11] | 杨硕, 郑云霄, 黄亚群, 等. 不同玉米自交系茎秆上部维管束数目的差异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2):466-475. |
[12] | 张巫军, 段秀建, 姚雄, 等. 烯效唑对遮阴下重穗型水稻渝香203茎秆形态结构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6):755-761. |
[13] | 胡丹. 甜荞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木质素合成特征. 重庆:西南大学, 2016. |
[14] | 刘丹. 木质素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对油菜木质素合成及抗菌核病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1] | 袁刘正, 王会强, 王秋岭, 朱世蝶, 赵月强, 袁曼曼, 王会涛, 张运栋, 柳家友, 袁永强. 遮阴条件下玉米自交系配合力与遗传效应分析[J]. 作物杂志, 2023, (4): 104109 |
[2] | 郑飞, 陈静, 崔亚坤, 孔令杰, 孟庆长, 李杰, 刘瑞响, 张美景, 赵文明, 陈艳萍. 淮北不同生态区丰产稳产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筛选[J]. 作物杂志, 2023, (4): 110117 |
[3] | 王丽萍, 白岚方, 王天昊, 王宵璇, 白云鹤, 王玉芬. 不同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3, (4): 165173 |
[4] | 李雨新, 卢敏, 赵久然, 王荣焕, 徐田军, 吕天放, 蔡万涛, 张勇, 薛洪贺, 刘月娥. 京津唐夏玉米区生产现状调研分析[J]. 作物杂志, 2023, (4): 174181 |
[5] | 谢文锦, 李方明, 李宁, 杨海龙, 付俊, 张中伟, 高旭东, 丰光. 基于GGE双标图的北方地区鲜食糯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及试点鉴别力分析[J]. 作物杂志, 2023, (4): 8590 |
[6] | 温胜慧, 杨俊伟, 王洋, 李公建, 翁建峰, 段灿星, 贾鑫, 王建军. 玉米抗真菌病害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利用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3, (3): 111 |
[7] | 常青, 李立军, 渠佳慧, 张艳丽, 韩冬雨, 赵鑫瑶. 土默川平原麦后复种饲用玉米‖油菜模式的增产优势及氮素利用效率[J]. 作物杂志, 2023, (3): 167174 |
[8] | 郭书磊, 王瑛, 魏良明, 张新, 刘焱, 吴伟华, 卢道文, 雷晓兵, 王振华, 鲁晓民.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 作物杂志, 2023, (3): 205214 |
[9] | 高沐甜, 邱冠杰, 朱通通, 李瑞莲, 邓敏, 罗红兵, 黄成. 玉米―大刍草渗入系群体的剑叶遗传基础解析[J]. 作物杂志, 2023, (3): 5157 |
[10] | 李忠南, 王越人, 马艺文, 相洋, 邬生辉, 曲海涛, 李福林, 张淑琴, 李光发. 基于玉米DH系分离群体叶鞘、花丝、花药与穗轴颜色性状的遗传分析[J]. 作物杂志, 2023, (3): 7579 |
[11] | 张盼盼, 李川, 张美微, 赵霞, 黄璐, 刘京宝, 乔江方. 氮肥减施下添加硝化抑制剂对夏玉米植株及土壤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3, (2): 145150 |
[12] | 崔淑娜, 王晔, 卢雨晴, 潘金豹, 张秋芝. 玉米穗三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作物杂志, 2023, (2): 201206 |
[13] | 孟亚轩, 姚旭航, 周宝元, 刘颖慧, 袁进成, 马玮, 赵明. 青贮玉米混合青贮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3, (2): 2429 |
[14] | 于永涛, 张楠, 谢利华, 李光玉, 刘建华, 李武, 李高科, 胡建广. 消费者在甜玉米种质食味品质鉴评中的偏好性初探[J]. 作物杂志, 2023, (1): 1419 |
[15] | 张东霞, 秦安振. 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蒸散量及其水热关系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6): 1451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