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5, 第5期: 15516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5.021
李瑛(
), 赵永伟, 陈英, 马伟明(
), 李文珍, 张海杰
Li Ying(
), Zhao Yongwei, Chen Ying, Ma Weiming(
), Li Wenzhen, Zhang Haijie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胡麻种子发芽率,改善农艺性状,选育出含油率和亚麻酸等含量较高,且更适宜不同生态环境的优异种质。试验分析了2种化学诱变剂(EMS和NaN3)的浓度和浸种时间对胡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相对致死率及M1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诱变剂显著抑制胡麻种子萌发,降低发芽势和发芽率,影响M1代主要农艺性状。EMS诱变剂最优的半致死剂量为1.40%/12 h,种子的致死率为51.89%,NaN3诱变剂最优的半致死剂量为4.0%/16 h和8.0%/8 h,种子的半致死率为54.69%和48.09%。不同化学诱变剂对M1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随浸种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而不同。EMS处理下,除蒴果直径随浓度增大及浸种时间延长变异系数降低外,其余各指标的变异程度总体随EMS浓度升高及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NaN3处理下,除单株粒重和单株有效果数外,其余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在一定浓度(时间)随浸种时间(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加。本研究筛选出了适宜浓度×时间互作的相对致死处理和M1花色、株型以及子叶性状发生诱变的材料,同时为胡麻化学诱变育种提供了基础研究数据。
| [1] |
谢启光, 徐小冬. 植物生物钟在农业生产中应对全球变暖的应用. 植物学报, 2024, 59(4):635-650.
doi: 10.11983/CBB23136 |
| [2] | 邓欣. 亚麻分子标记的开发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
| [3] | 伊六喜, 斯钦巴特尔, 贾霄云, 等. 胡麻种质资源、育种及遗传研究进展. 中国麻业科学, 2017, 39(2):81-87. |
| [4] | 王斌, 赵利, 侯静静. 化学诱变剂EMS对胡麻种子的诱变效应. 寒旱农业科学, 2022(10):73-77. |
| [5] |
Chantreau M, Grec S, Gutierrez L, et al. PT-Flax (phenotyping and TILLinG of flax): development of a flax (Linum usitatissimum L.) mutant population and TILLinG platform for forward and reverse genetics. BMC Plant Biology, 2013, 13:159.
doi: 10.1186/1471-2229-13-159 pmid: 24128060 |
| [6] | You F M, Cloutier S, Rashid K Y, et al. Flax (Linum usitatissimum L.) genomics and breeding//Advances in plant breeding strategies:industrial and food crops. Berli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9:277-317. |
| [7] | 乔广军. 诱变在我国亚麻育种及资源创新中的利用. 中国麻业, 2006, 28(1):17-20. |
| [8] | 张瑞成, 李魏, 潘素君, 等. 化学诱变在种质资源改良上的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15(12):5189-5196. |
| [9] | 刘翔. EMS诱变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激光生物学报, 2014, 23(3):197. |
| [10] | 钮力亚, 于亮, 付晶, 等. 叠氮化钠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12):52-53,57. |
| [11] | 王芳, 魏章焕, 陆兴苗, 等. 化学诱变甘薯新品种甬紫薯1号的选育. 浙江农业学报, 2015, 27(12):2061-2064. |
| [12] | 陈灿. 化学诱变对水稻诱变后代组织结构及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0. |
| [13] | 颜志勤. 三种化学诱变剂在杉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3. |
| [14] | 曹冠男. EMS诱导4种小麦效应研究及突变体的筛选.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
| [15] | 张晓勤, 薛大伟, 周伟辉, 等. 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大麦浙农大3号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1, 37(2):169-174. |
| [16] | 杨建胜, 孙万仓, 刘自刚, 等. EMS诱变对北方白菜型冬油菜农艺性状与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 36(1):213-220. |
| [17] | Kumari A, Paul S, Sharma V.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using RAPD and ISSR markers revealed discrete genetic makeup in relation to fibre and oil content in Linum usitatissimum L. genotypes. Nucleus, 2018, 61(1):45-53. |
| [18] | Pan G, Chen A G, et al. Genome-wide development of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database for flax (Linum usitatissimum L.) and its use for genetic diversity assessment.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20, 67(4):865-874. |
| [19] | Zhang J P, Wang L M, et al. Genomic comparison and population diversity analysi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flax. Science, 2020, 23(4):100967. |
| [20] | 刘彩月. 胡麻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抗ALS类除草剂与高油酸突变体的鉴定分析.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23. |
| [21] |
冯学金, 郭秀娟, 杨建春, 等. 诱变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应用. 核农学报, 2017, 31(7):1310-1316.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7.07.1310 |
| [22] | 赵利, 王斌. 60Co-γ射线辐射胡麻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43(5):834-842. |
| [23] | 曹亚萍, 武银玉, 范绍强, 等. EMS诱变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 激光生物学报, 2019, 28(5):394. |
| [24] | 赵福永, 郑娇, 何芳, 等. EMS与NaN3对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诱变的效果.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9):6-9. |
| [25] | 黎诗艳, 阮景军, 范昱, 等. EMS诱变剂处理对苦荞种子萌发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19(3):914-922. |
| [26] | 杜园园, 刘永忠, 李万星, 等. 大豆EMS化学诱变处理条件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35):16995-16996. |
| [27] | 刘建霞, 张梦丽, 李慧, 等. 苦荞麦种子与幼苗对叠氮化钠诱变的响应.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0):85-88. |
| [28] | 李娟宁, 吕英, 赵桂琴, 等. 化学诱变剂EMS和MNU对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草原与草坪, 2021, 41(3):108-118. |
| [29] |
许燕, 谢永平, 郑楚群, 等. EMS诱变花生珍珠红1号创制优良新种质. 核农学报, 2020, 34(7):1369-1377.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20.07.1369 |
| [30] |
蔺豆豆, 赵桂琴, 柴继宽, 等. 叠氮化钠诱变燕麦M1代的主要性状分析. 草地学报, 2022, 30(3):587-593.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3.010 |
| [31] | 姜振峰, 刘志华, 李文滨, 等. 叠氮化钠对大豆M1的生物学诱变效应. 核农学报, 2006, 20(3):208-210. |
| [32] | 李燕红, 高世庆, 任扬, 等. 小麦核质互作杂交种农艺性状和籽粒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41(10):1228-1237. |
| [33] | 彭波, 徐庆国, 陈灿. 三种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4(4):22-26. |
| [1] | 赵彩霞, 白玛央珍, 杨广环, 唐琳. 不同类型油菜资源农艺性状鉴定及聚类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5): 120127 |
| [2] | 吴立国, 李晓慧, 赵清, 陈小龙, 潘静, 刘旺清, 白海波, 李前荣. 宁夏春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5): 147154 |
| [3] | 王燕, 张谦, 董明,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祁虹. 机械打顶时间对冀南棉区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204208 |
| [4] | 杜含梅, 谭露, 李声春, 王清海, 徐洲, 吴丹丹, 王安虎. 苦荞萌芽期镉耐受性及对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209220 |
| [5] | 王兖薇, 武俊喜, 汪艳, 牟涛, 朗卓玛, 苗彦军. 盐碱胁迫对异株荨麻种子萌发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6773 |
| [6] | 王生态, 赵宝勰, 杜世坤, 李雨阳, 俞华林, 李榕鑫. 中度盐碱地胡麻耐盐性鉴定及品种筛选[J]. 作物杂志, 2025, (4): 111117 |
| [7] | 董扬, 闫锋, 赵富阳, 侯晓敏, 李清泉, 李青超, 刘悦, 兰英, 杨慧莹, 王冰雪, 徐妍. 不同除草剂喷施方案对谷子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4): 238244 |
| [8] | 杜冰, 杨馥熔, 王成, 郭浩杰, 张富厚, 孟超敏. 66份谷子品种籽粒钙含量、品质与农艺性状的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4): 8794 |
| [9] | 赫兵, 王晓航, 李超, 罗立强, 张强, 韩康顺, 陈殿元, 严光彬, 刘振蛟. 1987-2022年吉林省水稻审定品种数据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3): 1622 |
| [10] | 龙卫华, 李亚珍, 王亚坤, 王永峰, 黄镇, 尼玛次仁, 张幸果. 油饲兼用型油菜品系在拉萨地区的适应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3): 190194 |
| [11] | 李小雨, 黄杰, 杨钊, 柴继宽, 杨发荣, 魏玉明, 刘文瑜, 拜伟俊. 基于AHP法的观赏藜麦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 作物杂志, 2025, (3): 7077 |
| [12] | 张圣昌, 魏玉明, 马丽娜, 杨钊, 刘文瑜, 黄杰, 刘欢, 杨发荣. 种植密度和施肥对饲用型藜麦生长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28134 |
| [13] | 赵富阳, 马波, 胡继芳, 谭可菲, 刘传增, 闫锋, 董扬, 侯晓敏, 李清泉, 韩业辉.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寒地粳稻光周期敏感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25, (2): 135140 |
| [14] | 姬景红, 刘双全, 马星竹, 郝小雨, 郑雨, 赵月, 王晓军, 匡恩俊. 控释尿素对寒地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49154 |
| [15] | 卢晶, 余波, 江谧, 彭镰心, 任远航, 吴琪. 58份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25, (2): 20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