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5, 第5期: 20420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5.027
王燕(
), 张谦, 董明,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祁虹(
)
Wang Yan(
), Zhang Qian, Dong Ming, Wang Shulin, Feng Guoyi, Liang Qinglong, Qi Hong(
)
摘要: 探索机械打顶时间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明确冀南棉区棉花机械打顶的可行性及打顶时间。于2022-2023年,以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的‘冀863’为试验材料,设置人工打顶和机械打顶2个因素,人工打顶时间为7月15日(CK),机械打顶时间分别为7月8日(MT-7)、7月15日(MT+0)、7月22日(MT+7)、7月29日(MT+14),共5个处理,测定株高、叶面积、果枝长度、棉铃分布、吐絮率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机械打顶各处理与CK一样,可以有效控制棉花株高和叶面积,棉花株高随着打顶时间推迟而增加。棉花果枝数随着机械打顶时间的推迟而增加,MT-7处理果枝数比CK显著降低24.24%。与CK相比,各机械打顶处理没有显著影响棉花上部果枝的平均长度;机械打顶处理的上部果枝平均长度随打顶时间的推迟而降低,MT-7处理上部果枝平均长度比MT+7、MT+1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0.17%和32.01%。机械打顶影响棉铃在果枝上的分布,与CK相比,MT-7、MT+0、MT+7处理叶枝和下部果枝总铃数和百分比增加,上部果枝的铃数和百分比降低。MT+7和MT+14处理的伏桃数比MT+0处理分别显著下降5.71%和5.18%。机械打顶可增加棉花的吐絮率。与CK相比,2022年MT-7处理的单株铃数和籽棉产量显著下降,2023年MT+14处理的单株铃数和籽棉产量显著下降。综上,冀南棉区棉花机械打顶可行,打顶时间为当地人工打顶同期至推迟7 d,大致在7月15日-7月22日。
| [1] | 李莉, 黄子蔚, 陈冠文, 等. 棉花打顶对激素的影响与养分吸收变化. 干旱区研究, 2006, 23(4):604-608. |
| [2] | Renou A, Idrissa Téréta, Togola M. Manual topping decreases bollworm infestations in cotton cultivation in Mal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370-1375. |
| [3] | Dai J L, Dong H Z. Intensive cotton farming technologies in China: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4, 155:99-110. |
| [4] | 钟晓丽. 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棉花科学, 2021, 43(4):12-19. |
| [5] | 邹茜. 棉花打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物研究, 2014, 28 (5):570-574. |
| [6] | 谢庆, 孔凡婷, 石磊, 等. 棉花机械打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3, 44(3):28-34. |
| [7] | 瞿端阳, 王维新. 新疆棉花机械打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新疆农机化, 2012(1):36-38. |
| [8] | 董春玲, 罗宏海, 张亚黎, 等. 喷施氟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化学打顶效应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3, 50(11):1985-1990. |
| [9] | 王延琴, 潘仕梅. 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陕西农业科学, 1999(2):6-8. |
| [10] | 熊路, 李雄峰, 雷志祥, 等. 打顶时间对江汉平原油后直播棉成铃分布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棉花科学, 2022, 44(3):16-30. |
| [11] |
彭强吉, 胡斌, 罗昕, 等. 不同打顶时间和高度对北疆高产棉花产量的影响. 中国棉花, 2012, 39(5):23-25.
doi: 10.11963/issn.1000-632X.20120507 |
| [12] |
陈长林, 谢庆, 张爱民, 等. 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机械化打顶的生产技术路线探析.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0, 41(12):12-14,167.
doi: 10.13733/j.jcam.issn.2095-5553.2020.12.003 |
| [13] | 赵玲. 棉花机械打顶和人工打顶对比试验. 农村科技, 2007 (7):10. |
| [14] | 林涛, 张德忠, 张巨松, 等. 打顶对海岛棉产量和品质性状空间分布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44(4):385-389. |
| [1] | 周婷芳, 李冉, 刘倩倩, 张泽, 王振华, 马宝新, 路明, 张林, 韩业辉, 杨波, 李明顺, 张德贵, 翁建峰, 雍洪军, 徐晶宇, 韩洁楠, 李新海. 东北区118份玉米杂交种萌发期耐盐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5): 110 |
| [2] | 滕文, 叶凡, 周舟, 王屿乐, 刘立军. 小麦和油菜秸秆还田处理对盐胁迫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1118 |
| [3] | 马强, 李延坤, 王桂娥, 文婷婷, 张天雨, 田纪春, 王延训. 山东省审定彩色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分析及改良方向研究[J]. 作物杂志, 2025, (5): 113119 |
| [4] | 赵彩霞, 白玛央珍, 杨广环, 唐琳. 不同类型油菜资源农艺性状鉴定及聚类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5): 120127 |
| [5] | 吴立国, 李晓慧, 赵清, 陈小龙, 潘静, 刘旺清, 白海波, 李前荣. 宁夏春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5): 147154 |
| [6] | 李瑛, 赵永伟, 陈英, 马伟明, 李文珍, 张海杰. 化学诱变对胡麻“定亚23号”种子萌发和M1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155164 |
| [7] | 李小敏, 龚红瑜, 田冰欣, 刘东华, 李春喜, 姜丽娜, 马建辉. 黄淮海平原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组合对小麦冠层结构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171176 |
| [8] | 金路路, 徐敏, 王子胜, 吴晓东. 棉花/花生间作条件下群体冠层温光水特征及器官干物质生产特性比较研究[J]. 作物杂志, 2025, (5): 177183 |
| [9] | 李加汇, 陈如雪, 白红波, 王永华. 不同株型冬小麦光合―灌浆协同特性及其对产量构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195203 |
| [10] | 武慧娟, 耿小丽, 李德明, 周栋昌, 付萍, 刘乾, 杜笑村. 叶面喷施不同铁肥对燕麦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233238 |
| [11] | 李翔, 李毅杰, 吴小建, 龙盛风, 黄冬梅, 高轶静, 王泽平. 甘蔗废弃物栽培竹荪的应用效果[J]. 作物杂志, 2025, (5): 260265 |
| [12] | 李杰, 张永强, 雷钧杰, 吕晓庆,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徐文修, 常旭虹. 不同尿素类型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266271 |
| [13] | 都晗萌, 陈雨琼, 刘若彤, 陈英龙, 戴其根, 张洪程, 廖萍. 盐胁迫下喷施矮壮素和施用石膏对水稻产量及倒伏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2934 |
| [14] | 闫晶蓉, 庞春花, 张永清, 毋悦悦, 侯钰晨, 王嘉祺, 乔曼. 脱硫石膏与腐植酸配施对盐碱地土壤及藜麦生长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4753 |
| [15] | 贾艳丽, 张洪发, 刘桂霞, 黄素芳, 屈新月, 岳明强, 韩佳婷, 徐玉鹏, 刘青松. 生物硫调理剂对盐碱地苜蓿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869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