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5, 第5期: 17718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5.024
Jin Lulu(
), Xu Min, Wang Zisheng, Wu Xiaodong(
)
摘要:
为了解棉花/花生间作群体中冠层温光水特征、棉花器官干物质生产及产量、产值等方面的差异,设计4种种植模式进行研究,分别为单作棉花(T1)、棉花:花生=2:1(T2)、棉花:花生=2:2(T3)和单作花生(T4)。结果表明,间作处理20、40 cm冠层光照强度较单作处理高,各处理冠层温度差异不大,单作处理湿度相对较高。收获前各处理棉花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鲜重和干重排序均为T3>T2>T1。间作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较单作高,达到显著水平;衣分和籽指略有增加,未达到显著水平。T4处理饱果数、单穴荚果重、出仁率、百果重和百仁重较高,且百果重较T2处理达显著水平;T2处理花生秕果数和侧枝数最多,较T4处理达到显著水平。T2和T3处理产值较T1处理分别提高3.69%和10.29%,较T4处理分别提高27.63%和35.74%。可见,间作模式可以提高群体中下部光照强度,降低群体内部湿度,提高棉花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质量,棉花:花生2:1和2:2间作模式均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
| [1] | 王琼珊, 张教海, 夏松波, 等. 棉花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增2):1-4. |
| [2] | 顾宏辉, 朱金庆, 陈润兴, 等. 旱地多熟制春玉米+棉花间作技术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01, 3(1):8-12. |
| [3] | 杨峰, 王阶祥, 腾俊磊, 等. 不同类型棉田生态系统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0):2086-2087,2089. |
| [4] | 党小燕, 刘建国, 帕尼古丽, 等. 不同棉花间作模式中作物养分吸收和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5):513-519. |
| [5] | 张建雄, 刘春惊, 张保军, 等. 南疆杏棉复合系统条件下棉花冠层的光特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4):173-178. |
| [6] | 杨波, 龚鹏, 车玉红, 等.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7):93-97. |
| [7] | 段云佳, 敬碧, 长巨松, 等. 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1, 48(8):1373-1378. |
| [8] | 孙成钰, 高旺盛, 陈源泉, 等. 河北棉田复合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比较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8):110-115. |
| [9] |
巩固, 张战伟, 王素真. 小麦、油菜、棉花、花生间作套种栽培模式. 河南农业科学, 2001(3):32.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1.03.018 |
| [10] |
许豆豆, 赵亮, 张宁, 等. 长江流域棉区带状间作对棉花生长、产量及棉田经济效益的影响. 棉花学报, 2023, 35(2):146-156.
doi: 10.11963/cs20230002 |
| [11] | 何宁, 迟宝杰, 李存东, 等. 棉花与花生和大豆宽幅间作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6(3):1-7. |
| [12] | 党小燕, 刘建国, 帕尼古丽, 等. 棉花间作模式中作物养分竞争吸收和积累动态的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 (1):166-174. |
| [13] |
金路路, 徐敏, 王子胜. 间作模式对棉花、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2):51-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40120 |
| [14] | 刘登望, 李林, 王正功. 棉花花生间作复合系统的照度、生长发育与生产力效应.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24):270-275. |
| [1] | 李加汇, 陈如雪, 白红波, 王永华. 不同株型冬小麦光合―灌浆协同特性及其对产量构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195203 |
| [2] | 王燕, 张谦, 董明,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祁虹. 机械打顶时间对冀南棉区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5): 204208 |
| [3] | 王亮, 王睿, 朱金成, 桑玉伟, 史彪, 郭嘉帅, 焦灰敏, 何宗铃, 水涌. 50份花生品种(系)幼苗期耐盐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5): 3541 |
| [4] | 殷君华, 邓丽, 郭敏杰, 苗建利, 胡俊平, 李绍伟, 任丽. 基于BLUP值和GGE双标图对小粒花生品种的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5, (4): 118125 |
| [5] | 刘宣宣, 郭瑞士, 董蒙蒙, 朱柯颖, 朱晓品, 王丽, 王宁. 两个棉花品种幼苗涝渍及恢复期耐涝机理初探[J]. 作物杂志, 2025, (4): 126134 |
| [6] | 贺云霞, 马建辉, 张黛静, 刘东华, 晁晓燕, 陈慧平, 李春喜. 不同氮肥增效剂对减少豫北麦田气态氮损失及其增产效果研究[J]. 作物杂志, 2025, (3): 108115 |
| [7] | 李家豪, 贾永红, 连世昊, 刘跃, 于姗, 田文强, 王子骞, 张金汕, 石书兵. 调环酸钙和施磷量对冬小麦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65171 |
| [8] | 兰秀, 李恒锐, 何洪良, 马仙花, 黄小娟, 李天元, 韦海球, 江清梅, 阮丽霞, 杨海霞, 刘炳继, 汤丹峰. 甘蔗/凉粉草间作对作物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02209 |
| [9] | 吕荣臻, 买合木提·肉孜, 张勇, 买合木提·热木图拉, 牙尔买买提·阿力木, 张建成, 于天一. 外源激素及抑制剂对酸化土壤花生激素含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18224 |
| [10] | 田文强, 王泓懿, 聂凌帆, 孙刚刚, 张君, 张强斌, 于姗, 李家豪, 张金汕, 石书兵. 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小麦群体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15122 |
| [11] | 米东明, 周佐艳, 张晓妍, 范振杰, 孙培杰, 黄潇, 任爱霞, 孙敏, 任永康. 施氮量对黑小麦物质运转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55161 |
| [12] | 李俊志, 窦爽, 王晓东, 张蒙, 肖继兵. 不同间作模式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234240 |
| [13] | 胡聪聪, 李红宇, 孙显龙, 王童, 赵海成, 范名宇, 张巩亮.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1): 147154 |
| [14] | 韩雪, 王英, 韩冬雨, 赵鑫瑶, 李晓婷, 张宏杰, 李立军. 施氮对燕麦间作三叶草产量、氮积累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1): 187193 |
| [15] | 张宝龙, 何军, 张艺, 汤驰, 张宏涛, 廖薇, 李飞. 缓释肥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1): 2142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