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0, 第2期: 161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2.003
齐华1,李从锋2,赵明2,姜英1
Qi Hua1,Li Congfeng2,Zhao Ming2,Jiang Ying1
摘要:
保护性耕作是旱地耕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200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少耕、免耕及秸秆还田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目的。对我国北方旱作农田土壤耕作发展历程、保护性耕作主要成就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我国北方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面临的新任务进行了展望,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旱作农田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借鉴。
[1] | 冯起, 徐中民, 程国栋 . 中国旱地的特点和旱地农业研究进展.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21(2):54-59. |
[2] | 李秀军, 田春杰, 徐尚起 , 等. 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对策. 土壤与作物, 2018,7(3):267-275. |
[3] | 王如芳, 张吉旺, 董树亭 , 等. 我国玉米主产区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 应用生态学报, 2011,22(6):1504-1510. |
[4] | 白学峰, 鲁植雄, 常江雪 , 等.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农机化研究, 2017,39(10):256-262. |
[5] | 孙炜琳, 王瑞波, 姜茜 , 等. 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评价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40(4):14-21. |
[6] | 张海林, 高旺盛, 陈阜 , 等.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10(1):16-20. |
[7] | Unger P W, Stewart B A, Parr J F , et al. Crop residue management and tillage methods for conserving soil and water in semi-arid regions.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1991,20:219-240. |
[8] | You D B, Tian P, Sui P X , et al. Short-term effects of tillage and residue on spring maize yield through regulating root-shoot ratio in Northeast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2017,7:13314. |
[9] | Montgomery D R . 耕作革命: 让土壤焕发生机. 陈甘霖,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10] | 高焕文, 李问盈, 李洪文 . 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 农业工程学报, 2003,19(3):1-4. |
[11] | 高旺盛 . 我国保护性耕作制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农学会. 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农学会, 2006: 376-379. |
[12] | 刘巽浩 . 泛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现状与前景.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29(2):208-212. |
[13] | 高焕文 .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8(11):13-16. |
[14] | 王沣, 王美佳, 苏思慧 , 等. 水分胁迫下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和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8,29(11):3643-3648. |
[15] | 谢迎新, 靳海洋, 孟庆阳 , 等. 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2015,31(10):167-173. |
[16] | 郑洪兵, 郑金玉, 罗洋 , 等. 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5,31(9):63-70. |
[17] | 郑洪兵, 齐华, 刘武仁 , 等. 玉米农田耕层现状、存在问题及合理耕层构建探讨. 耕作与栽培, 2014(5):39-42. |
[18] | 梁熠, 齐华, 王敬亚 . 行距配置对春玉米群体冠层环境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4,23(8):66-72. |
[19] | 孙占祥, 郑家明, 冯良山 , 等. 基于农作制度理念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辽宁农业科学, 2018(2):36-40. |
[20] | Zhao X, Liu S L, Pu C , et al.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under no-till farming in China:A meta-analysi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6,22(4):1372-1384. |
[21] | 赵鑫 . 基于Meta-analysis对我国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效应及其潜力的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17. |
[22] | 安俊朋, 李从锋, 齐华 , 等. 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土壤水氮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8,44(5):774-782. |
[23] | 石东风, 米国华 . 玉米秸秆覆盖条耕技术及其应用. 土壤与作物, 2018,7(3):349-355. |
[1] | 刁生鹏,高日平,高宇,任永峰,赵沛义,袁伟,高学峰. 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6): 8389 |
[2] | 李冠男,黄立华,张璐,陈嘉兴,杨靖民. 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东北苏打盐碱地水稻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8288 |
[3] | 崔月峰,孙国才,卢铁钢,王桂艳,王健,黄文佳,栾和林.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北方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4): 164169 |
[4] | 肖小军,吕伟生,余跑兰,郑伟,李亚贞,胡磊,肖富良,张绍文,黄天宝,肖国滨. 三熟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早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2): 103109 |
[5] | 张宇飞,刘立志,马昱萱,王晓纯,戴建军. 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钾素积累转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2): 122127 |
[6] | 隋阳辉,高继平,刘彩虹,徐正进,王延波,赵海岩. 东北冷凉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光合、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37143 |
[7] | 贾有余,张雄,高宇,张剑,任永峰,尹秀兰,赵沛义,刁生鹏,聂晶,狄彩霞,安昊. 覆膜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6): 7278 |
[8] | 赵秀玲,任永祥,赵鑫,濮超,张向前,张海林. 华北平原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7, (1): 17 |
[9] | 邓智惠, 刘新梁, 李春阳, 闫洪奎. 深松及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5, (6): 117120 |
[10] | 蔡丽君, 张敬涛, 刘婧琦, 等. 玉米一大豆免耕轮作体系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5, (5): 107110 |
[11] | 战厚强, 颜双双, 王家睿, 等. 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及速效磷含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5, (2): 7883 |
[12] | 金艳, 朱统泉, 陈杰. 秸秆还田与不同基追比氮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4, (5): 6872 |
[13] | 张武益, 朱利群, 王伟, 等. 不同灌溉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4, (2): 113118 |
[14] | 孙扬, 刘亚亮, 肖薇航, 范莉莉, 周奕含, 冷麟良, 邵玺文, 张治安. 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2, (4): 4952 |
[15] | 刘芳, 张长生, 陈爱武, 等. 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J]. 作物杂志, 2012, (2): 18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