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1, 第6期: 15–2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03

• 专题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国绿豆品种现状及发展趋势

田静1(), 程须珍2, 范保杰1, 王丽侠2, 刘建军3, 刘长友1, 王素华2, 曹志敏1, 陈红霖2, 王彦1, 王珅1   

  1.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050035,河北石家庄
    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00081,北京
    3河北省杂粮产业技术研究院,057250,河北曲周
  • 收稿日期:2021-06-18 修回日期:2021-07-13 出版日期:2021-12-15 发布日期:2021-12-16
  • 作者简介:田静,研究方向为食用豆遗传育种,E-mail: nkytianjing@163.com
  • 基金资助: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豆(CARS-08-G03);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21326305D);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HBCT2018070203);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F18R494004-01)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ungbean Varieties in China

Tian Jing1(), Cheng Xuzhen2, Fan Baojie1, Wang Lixia2, Liu Jianjun3, Liu Changyou1, Wang Suhua2, Cao Zhimin1, Chen Honglin2, Wang Yan1, Wang Shen1   

  1. 1Institute of Food and Oil Crops,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Hebei Provincial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Laboratory, Shijiazhuang 050035, Hebei, China
    2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3Hebei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Academy of Coarse Cereals, Quzhou 057250, Hebei, China
  • Received:2021-06-18 Revised:2021-07-13 Online:2021-12-15 Published:2021-12-16

摘要:

绿豆是我国种植的主要食用豆之一,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调整种植结构、丰富人们膳食和农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共育成绿豆品种141个,育种手段实现了从农家品种提纯复壮、优异品种引进、系统选育、辐射诱变到杂交选育的转变,解决了绿豆品种中存在的生育期长、蔓生倒伏、产量低、抗性和适应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以来,杂交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合,使新品种的产量、抗病虫性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性进一步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绿豆产业出现了种植面积先增后减、进口量连年增加、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专用和多抗品种缺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绿豆产业及品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我国绿豆品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绿豆品种改良的主攻方向,旨在为我国绿豆产业发展和品种改良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豆, 品种, 现状, 发展趋势

Abstract:

Mungbean is one of the main edible legumes grown in China,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adjustment of planting structure, the enrichment of people's diet and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the mid-1980s, 141 new varieties of mungbean have been bred in China, which solved the problems of long growth period, creeping and lodging, low yield, poor resistance and poor adaptability. The breeding methods had changed from purifica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landraces, introduction of excellent varieties, systematic breeding and radiation mutation to hybrid breeding. Since the initiation of the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Food Legumes, the combination of cross breeding and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has further improved the yield,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insects, and suitable mechanized harvest of new varieties.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some problems were still existed in mungbean industry, such as the fluctuation of planting area, the increase of import quantity, and the lack of good varieties suitable for mechanization production, high quality and special use and multi-res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of mungbean variet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and the main direction of mungbean variety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ungbean industry and seed industry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ngbean industry and variety improvement.

Key words: Mungbean, Variety,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图1

2015-2020年我国绿豆出口量 数据来源: http://www.customs.gov.cn

图2

2015-2020年我国绿豆主要出口国及出口量 数据来源: http://www.customs.gov.cn

图3

2015-2020年我国绿豆进口量 数据来源: http://www.customs.gov.cn

图4

2015-2020年我国进口绿豆主要来源国及进口量 数据来源: http://www.customs.gov.cn

图5

2016-2020年我国绿豆总需求量的变化 数据来源: http://www.sci99.com

表1

2008-2020年间国家鉴定的绿豆新品种名录

鉴定单位Identification unit 数目Number 品种名称Variety name
国家小宗粮豆新品种鉴定委员会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Grain and Bean
10

冀绿10号、冀绿11号、冀绿13号、冀绿14号、白绿522、
白绿8号、晋绿豆6号、潍绿9号、安黄绿豆1号、安绿7号
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
Professional Committee for Food Legumes
of Chinese Crop Society
9

冀绿20、中绿23、潍绿12、辽绿12、吉绿10号、
白绿9号、宛绿2号、科绿2号、嫩绿3号
合计Total 19
[1] 郑卓杰. 中国食用豆类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2] Singh D P.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diseases in greengram and blackgram.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81, 59:1-10.
doi: 10.1007/BF00275766 pmid: 24276321
[3] 程须珍, 张惠杰, 田静, 等.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食用豆分册.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
[4] 程须珍. 绿豆生产技术. 北京: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2016.
[5] 左拴秀, 郭忠.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小杂粮产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4(26):42-46.
[6] 梁双波, 程汝宏. 小杂粮在中国种质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与发展策略. 河北农业科学, 2005, 9(2):93-95.
[7] 王丽侠, 程须珍, 王素华. 绿豆种质资源、育种及遗传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5):1519-1527.
[8]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业统计资料(1949-2019).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
[9]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
[10] 钱静斐, 张惠杰. 中国食用豆贸易演变特征及现状分析.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 27(2):20-25.
[11] 刘笑然. 东北三省的红小豆和绿豆生产. 中国粮食经济, 2013(9):38-41.
[12] 孔庆全, 贺小勇, 赵存虎, 等. 内蒙古食用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6):88-89.
[13] 孙桂华. 辽宁省杂粮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39-145.
[14] 尹凤祥. 吉林省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 中国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33-138.
[15] 王斌. 陕西省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79-183.
[16] 李敏, 李清泉, 曾玲玲, 等. 黑龙江省绿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10):133-134.
[17] 崔克勇, 王闫平.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1(21):332-334.
[18] 张耀文, 赵雪英. 山西省绿豆生产现状与发展方向. 山西农业科学, 2005, 33(2):14-16.
[19] 徐东旭, 吴堂全, 尚启兵, 等. 冀西北食用豆生产研发现状与发展建议. 农业科技通讯, 2010(3):22-23.
[20] 刘猛, 刘斐, 赵宇, 等. 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及生产布局展望. 农学学报, 2021, 11(3):93-100.
[21] 李翠云, 刘全贵, 曹其聪, 等. 山东省绿豆杂交育种进展. 作物杂志, 2005(2):61-63.
[22] 陈新, 袁星星, 顾和平, 等. 江苏省食用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25(5):4-8.
[23] 张丽亚, 周斌, 胡国玉, 等. 安徽省食用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4):13001-13003.
[24] 陈宏伟, 万正煌, 李莉. 湖北省食用豆类生产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0):40-41.
[25] 张惠杰, 李宁辉. 中国绿豆世界贸易基本保持净出口格局. 调研世界, 2003(2):46.
[26] 周俊玲, 张惠杰. 食用豆世界贸易情况分析.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10):41-44.
[27] 刘慧. 世界食用豆生产、消费和贸易情况. 世界农业, 2012(7):48-52.
[28] 张惠杰, 郭永田, 周俊玲, 等. 近年来绿豆价格波动的成因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2012(4):30-34.
[29] 康玉凡, 程须珍, 陶礼明, 等. 中国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分析. 长江蔬菜, 2013(8):73-77.
[30] 程须珍, 王述民. 中国食用豆类品种志.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31] 王彩萍, 左联忠, 侯小峰, 等. 绿豆新品种晋绿豆6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09(10):62.
[32] 韩粉霞. 特早熟优质抗病绿豆新品种豫绿4号. 中国种业, 2002(6):50.
[33] 李彩菊, 高义平, 柳术杰, 等. 冀绿豆2号及其栽培技术. 杂粮作物, 2002, 22(4):227-228.
[34] 韩粉霞, 李桂英, 崔秀芳. 高产优质抗病绿豆新品种豫绿2号的选育. 河南农业科学, 1997(9):6.
[35] 赵春霞, 郭增志, 马建辉, 等. 绿豆新品种冀绿9239的选育. 河北农业科学, 2005, 9(3):96-98.
[36] 范保杰, 刘长友, 曹志敏, 等. 高产早熟绿豆新品种冀绿7号的选育. 作物杂志, 2009(2):114,131.
[37] 李彩菊, 柳术杰, 高义平. 特早熟绿豆新品种保绿942的选育. 杂粮作物, 2008(3):151-152.
[38] 李翠云, 刘全贵. 高产优质早熟绿豆新品种潍绿4号的选育. 山东农业科学, 2004(5):24,33.
[39] 陈红霖, 田静, 朱振东, 等. 中国食用豆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3):493-503.
[40] 朱慧琚, 赵雪英, 阎虎斌, 等. 抗豆象绿豆新品种晋绿豆7号的选育. 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6):606-607,612.
[41] 陈华涛, 张红梅, 刘晓庆, 等. 绿豆新品种苏绿6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作物研究, 2019, 29(6):653-654.
[42] 范保杰, 刘长友, 曹志敏, 等. 抗豆象绿豆新品种冀绿15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18(9):76-78.
[43] 陈华涛, 袁星星, 张红梅, 等. 抗豆象绿豆新品种苏绿5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作物研究, 2015, 29(4):428-430.
[44] 刘长友, 田静, 范保杰, 等. 高抗豆象绿豆新品种冀绿17号. 现代农村科技, 2019(9):4.
[45] 王明海, 徐宁, 包淑英, 等. 直立型绿豆品种吉绿10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16(8):55,60.
[46] 范保杰, 王宝强, 刘长友, 等. 高产早熟绿豆新品种冀绿10号的选育. 河北农业科学, 2013, 17(1):75-77.
[47] 范保杰, 刘长友, 曹志敏, 等. 绿豆新品种冀绿13号选育及丰产稳产性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2017, 21(2):92-95.
[48] 张金涛, 王素华, 魏晶晶, 等. 高产高抗广适性绿豆中绿5号及其应用潜力. 中国种业, 2020(6):83-85.
[49] 王乐政, 高凤菊, 曹鹏鹏, 等. 中绿系列绿豆品种在鲁西北地区的变现及评价. 中国种业, 2016(9):47-49.
[50] 程须珍. 亚蔬绿豆品种的研究与应用. 亚蔬绿豆科技应用论文集.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3:7-13.
[51] 何祥槐, 唐代艳. 亚蔬绿豆资源引进筛选及示范应用//亚蔬绿豆科技应用论文集.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3:14-18.
[52] 林汝法, 张耀文. 中绿1号绿豆新品种引进研究与利用//亚蔬绿豆科技应用论文集.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3:19-24.
[53] 王修臣, 李辉, 田静. 中绿1号绿豆引进推广及其应用//亚蔬绿豆科技应用论文集.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3:25-28.
[54] 夏先飞, 陈巧敏, 肖宏儒, 等. 我国食用豆机械化收获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 40(5):22-28.
[55] 朱振东, 段灿星. 绿豆病虫害鉴定与防治手册.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56] 孙菲菲. 三种绿豆土传病害病原菌鉴定.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57] 段志龙, 赵大雷, 刘小进, 等. 绿豆常见病害的症状及主要防止措施. 农业科技通讯, 2009(6):151-152.
[58] 孔庆全, 段兴恒, 弓步学. 内蒙古自治区绿豆主要病害及防治. 农业科技, 1999(5):35-36.
[59] 李薇. 黑龙江省绿豆主产区病害调查及主要病害药剂防治. 大庆: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 2015.
[60] 杜冠尚. 绿豆皮牡荆素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洛阳:河南科技大学, 2020.
[61] 杨君, 王涛, 黄健, 等. HPLD法测定绿豆中牡荆素的含量.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9, 22(11):1175-1177.
[62] 马玉玲, 罗可大, 佟立涛, 等. 绿豆发芽富集GABA及产品开发研究进展. 中国粮油学报, 2018, 33(5):119-127.
[1] 苏文平, 王欢, 艾木拉姑丽·库尔班, 赵鑫琳, 薛丽华, 章建新, 刘俊, 孙诗仁. 北疆临冬播小麦品种间生育特性及产量比较[J]. 作物杂志, 2021, (6): 108–114
[2] 黄莉群, 马玥, 戚新蕾, 孙秋玉, 董佳玉, 李冠甲, 马占鸿. 玉米品种对不同地区玉米南方锈菌的抗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21, (6): 205–210
[3] 段振盈, 徐新玉, 李星, 李在峰, 马骏, 姚占军. 12个主产区历史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5): 20–27
[4] 郭宇琦, 王财金, 王洋. 北方春大豆地方品种种子活力相关性状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5): 211–218
[5] 丁刘慧子, 邳植, 吴则东. 甜菜品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5): 72–78
[6] 裴志超, 周继华, 徐向东, 兰宏亮, 王俊英, 郎书文, 张伟强. 干旱处理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光合速率和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5): 95–100
[7] 凌晨, 刘洪, 杨哲, 黄展权, 陈孟强, 饶得花, 徐振江. 双季稻栽培对水稻DUS测试标准品种数量性状表达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8–25
[8] 于天一, 郑亚萍, 邱少芬, 姜大奇, 吴正锋, 郑永美, 孙学武, 沈浦, 王才斌, 张建成. 酸化土壤施钙对不同花生品种(系)钙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80–85
[9] 朱旭, 胡卫丽, 杨厚勇, 许阳, 向臻, 杨玲, 杨鹏程. 南阳盆地适宜机械化收获绿豆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4): 93–98
[10] 李灿东, 郭泰, 王志新, 郑伟, 赵海红, 张振宇, 徐杰飞, 郭美玲. 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主栽大豆品种产量指标筛选及评价[J]. 作物杂志, 2021, (2): 45–51
[11] 郭丹丹, 刘哲文,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王艳杰, 杨玉双, 赵广才, 石书兵. 施氮处理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6): 158–162
[12] 缪建锟, 徐晗, 杨皓, 闫晗, 褚晋, 白元俊, 董海. 辽宁省水稻主栽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与评价[J]. 作物杂志, 2020, (6): 38–46
[13] 郝曦煜, 肖焕玉, 梁杰, 王英杰, 郭文云. 绿豆氮磷钾施肥效应与最优施肥量研究[J]. 作物杂志, 2020, (5): 127–132
[14] 罗兴录, 黄小凤, 吴美艳, 刘珊迁, 赵博伟. 5个木薯品种生理特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J]. 作物杂志, 2020, (5): 182–187
[15] 曾艳华, 谢和霞, 江禹奉, 周锦国, 谢小东, 周海宇, 谭贤杰, 覃兰秋, 程伟东. 基于SNP标记的爆裂玉米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J]. 作物杂志, 2020, (5): 65–7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