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3, 第3期: 20521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3.03.029
郭书磊1(), 王瑛2(), 魏良明1, 张新1, 刘焱3, 吴伟华4, 卢道文5, 雷晓兵6, 王振华1(), 鲁晓民1()
Guo Shulei1(), Wang Ying2(), Wei Liangming1, Zhang Xin1, Liu Yan3, Wu Weihua4, Lu Daowen5, Lei Xiaobing6, Wang Zhenhua1(), Lu Xiaomin1()
摘要:
不同生态条件下环境因素是导致玉米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为阐明不同地区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利用不同生态区的气候环境以及逆境胁迫压力,对15份自交系和18份杂交种进行评价筛选,分析不同地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效应,明确不同区域选择适宜高产品种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与产量直接相关的穗粗、行粒数、穗长、百粒重和穗位系数对产量的贡献效应大于病害和倒伏,在不同气候环境影响下,这些产量因素对产量贡献效应不同;产量最优线性回归模型中引入产量要素越多的地区,产量越高,不同生态环境下,南阳、洛阳、安阳、漯河试验点分别有5、4、4、2个与产量直接相关的因素引入最优线性方程;多地点联合鉴定表明,郑单1868和LX201在干旱胁迫后并未减产,遮阴胁迫后减产相对较少,平均产量相对较高,在本研究的试验材料中综合抗性最好。
[1] | 郑洪建, 董树亭, 王空军, 等. 生态因素对玉米品种产量影响及调控的研究. 作物学报, 2001, 27(6):862-868. |
[2] | 张兴端, 霍仕平, 李求文, 等. 海拔高度对武陵山区玉米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6, 14(3):99-101,106. |
[3] | 孟林, 刘新建, 邬定荣, 等. 华北平原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4):375-382. |
[4] | 岳伟, 陈曦, 伍琼, 等.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2):407-418. |
[5] |
刘立涛, 刘晓洁, 伦飞, 等.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6):927-939.
doi: 10.31497/zrzyxb.20180436 |
[6] | 王元东, 赵久然, 付修义, 等. 黄欧系玉米育种应用探索与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 21(4):866-874. |
[7] | 郭学峰. 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热带农业工程, 2019, 43(2):203-206. |
[8] | 崔丽曼. 河南省雷暴大风气候特征及近年变化趋势分析.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 37(3):33-37. |
[9] | 赵久然. 优良玉米自交系选育新方法. 玉米科学, 2005, 13(2):31-32. |
[10] | 王向鹏, 张如养, 宋伟, 等. 不同生态区多环境下优良玉米自交系的筛选研究.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7, 32(4):1-7. |
[11] | 韩登旭, 杨杰, 邵红雨, 等. 中国骨干玉米自交系抗旱性分析与评价.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32(8):1648-1653. |
[12] | 段鹏飞. 河南夏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特征及其与气候生态因素关系.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10. |
[13] |
张镇涛, 杨晓光, 高继卿,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适宜播期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7):3258-327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17.003 |
[14] | 刘瑞显, 王友华, 陈兵林, 等. 花铃期干旱胁迫下氮素水平对棉花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8, 34(4):675-683. |
[15] | 宋小园, 朱仲元, 刘艳伟, 等. 通径分析在SPSS逐步线性回归中的实现. 干旱区研究, 2016, 33(1):108-113. |
[16] | 乔宏伟, 武月莲, 宋凤波, 等. 主要病害及倒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现代农业科学, 2009(2):100-101. |
[17] | 李言照, 东先旺, 刘光亮, 等. 光温因子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值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10(2):86-89. |
[18] | 赵向阳, 丛佳慧, 安志超, 等. 冀南夏玉米氮肥效率变异特征与高产限制因子解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0, 28(3):365-374. |
[19] | 谭静, 陈洪梅, 韩学莉, 等. 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09, 24(增2):155-158. |
[20] | 饶宝蓉, 林昇平, 邹荣春, 等.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13, 28(3):223-226. |
[21] | 鲁珊, 肖荷霞, 毛彩云, 等.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21):26-27,58. |
[22] | 郝茹雪, 王健, 武宝悦, 等. 不同春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通径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1):9-11. |
[23] | 陶志强, 陈源泉, 李超, 等. 华北低平原不同播种期春玉米的产量表现及其与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 作物学报, 2013, 39(9):1628-1634. |
[24] | 王曼莉. 生态因素对玉米品种产量影响及调控的研究.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4):92,81. |
[25] | 李向岭. 生态因素对玉米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及其模型的构建.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2011. |
[26] | 李言照, 东先旺, 刘光亮, 等. 光温因子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值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10(2):86-89. |
[1] | 温胜慧, 杨俊伟, 王洋, 李公建, 翁建峰, 段灿星, 贾鑫, 王建军. 玉米抗真菌病害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利用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3, (3): 111 |
[2] | 常青, 李立军, 渠佳慧, 张艳丽, 韩冬雨, 赵鑫瑶. 土默川平原麦后复种饲用玉米‖油菜模式的增产优势及氮素利用效率[J]. 作物杂志, 2023, (3): 167174 |
[3] | 高沐甜, 邱冠杰, 朱通通, 李瑞莲, 邓敏, 罗红兵, 黄成. 玉米―大刍草渗入系群体的剑叶遗传基础解析[J]. 作物杂志, 2023, (3): 5157 |
[4] | 李忠南, 王越人, 马艺文, 相洋, 邬生辉, 曲海涛, 李福林, 张淑琴, 李光发. 基于玉米DH系分离群体叶鞘、花丝、花药与穗轴颜色性状的遗传分析[J]. 作物杂志, 2023, (3): 7579 |
[5] | 张盼盼, 李川, 张美微, 赵霞, 黄璐, 刘京宝, 乔江方. 氮肥减施下添加硝化抑制剂对夏玉米植株及土壤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3, (2): 145150 |
[6] | 崔淑娜, 王晔, 卢雨晴, 潘金豹, 张秋芝. 玉米穗三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作物杂志, 2023, (2): 201206 |
[7] | 孟亚轩, 姚旭航, 周宝元, 刘颖慧, 袁进成, 马玮, 赵明. 青贮玉米混合青贮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3, (2): 2429 |
[8] | 于永涛, 张楠, 谢利华, 李光玉, 刘建华, 李武, 李高科, 胡建广. 消费者在甜玉米种质食味品质鉴评中的偏好性初探[J]. 作物杂志, 2023, (1): 1419 |
[9] | 张东霞, 秦安振. 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蒸散量及其水热关系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6): 145151 |
[10] | 乔江方, 张盼盼, 邵运辉, 刘京宝, 李川, 张美微, 黄璐. 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6): 186192 |
[11] | 郭欢乐, 汤彬, 李涵, 曹钟洋, 曾强, 刘良武, 陈志辉. 湖南省玉米地方品种表型性状综合评价及类群划分[J]. 作物杂志, 2022, (6): 3341 |
[12] | 续创业, 张建军, 周刚, 张铠鹏, 朱晓惠, 王甲玺, 党翼, 赵刚, 王磊, 李尚中, 樊廷录. 陇东旱塬密植高产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筛选与评价[J]. 作物杂志, 2022, (5): 104110 |
[13] | 李龙, 肖让, 张永玲. 氮磷钾配施对制种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11117 |
[14] | 历艳璐, 王俊鹏, 于欣志, 魏宏磊, 陈麒宇, 赵洪祥, 徐晨, 边少锋, 张治安. 冷凉区不同地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24129 |
[15] | 贾秀苹, 卯旭辉, 梁根生, 刘润萍, 刘风, 王兴珍. 向日葵抗盐碱生理生化机制与生长发育特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5): 1461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