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4, 第6期: 16217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4.06.022
张金鑫1,2(), 葛均筑1(), 李从锋2, 周宝元2()
Zhang Jinxin1,2(), Ge Junzhu1(), Li Congfeng2, Zhou Baoyuan2()
摘要: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进一步提升夏玉米产量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利用2017-2018年黄淮海区域6个代表性测试点连续2年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了夏玉米高产形成与生长季光温水资源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际间、区域间夏玉米产量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来自于千粒重差异。宁津试验点2年中产量与千粒重均较高,分别高于其他试验点6.42%~49.77%和3.43%~38.34%。气候资源的差异是造成区域间夏玉米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产量与花前积温量、降水量和全生育期降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花后积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在花前和花后有效积温不超过878.3 ℃与726.6 ℃,全生育期降水量在174~510 mm范围内增加花前降雨分配,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夏玉米产量。说明与全生育期积温和降水总量比,花前和花后积温和降雨分配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更大。可见,优化花前/花后气候资源分配,提高玉米生长与气候资源的匹配度,可作为缓解气候变化影响、进一步提高黄淮海夏玉米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1] | 刘振, 宁堂原. 黄淮海平原灌区节水高效耕作制度构建. 干旱地区农业究, 2023, 41(3):31-40. |
[2] |
张金鑫, 葛均筑, 马玮, 等.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周年水分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作物学报, 2023, 49(4):879- 892.
doi: 10.3724/SP.J.1006.2023.21034 |
[3] |
谢瑞芝, 明博. 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7):3587-359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17.003 |
[4] | 缪丽娟, 刘冉, 邹扬锋, 等.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对粮食产量影响研究综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57(1):10-20. |
[5] |
Anderson W B, Seager R, Baethgen W. Synchronous crop failures and climate-forced production variability. Science Advances, 2019, 5(7):1976.
doi: 10.1126/sciadv.aaw1976 pmid: 31281890 |
[6] |
任三学, 周广胜, 赵花荣, 等. 华北北部夏玉米适期早播的增产效果. 华北农学报, 2023, 38(6):81-93.
doi: 10.7668/hbnxb.20194166 |
[7] | 刘昌, 张红日, 赵相伟, 等. 山东省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3):379-384. |
[8] | 杨羡敏, 曾燕, 邱新法, 等. 1960-2000年黄河流域太阳总辐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2):243-248. |
[9] | 郑海霞, 封志明, 游松财. 基于GIS的甘肃省农业生产潜力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4):400-408. |
[10] | 周宝元, 王志敏, 岳阳, 等. 冬小麦―夏玉米与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产量及光温资源利用特征比较. 作物学报, 2015, 41(9):1393-1405. |
[11] | 邢佩, 杨若子, 杜吴鹏, 等. 1961-2017年华北地区温度相关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 17(4):61-68. |
[12] | 王慧, 肖登攀, 赵彦茜, 等.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华北平原极端气温指数评估和预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 37(5):86-94,142. |
[13] | 刘淑云, 董树亭, 胡昌浩, 等. 玉米产量和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作物学报, 2005, 31(5):571-576. |
[14] | 董宛麟, 程路, 孙志刚, 等. 夏玉米产量时空变化及气候年型分析. 玉米科学, 2020, 28(5):110-118. |
[15] | 李梁, 陶洪斌, 周祥利, 等. 密度对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6(6):37-42. |
[16] | 高志英, 张兆沛, 樊蕾, 等. 光照强度和氮素水平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 35(2):187-195. |
[17] | 王勇, 张镇涛, 张方亮,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品种更替对新疆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20, 41(6):331-344. |
[18] | He H Y, Hu Q, Li Re, et al. Regional gap in maize production, climat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China. Field Crops Research, 2020, 254:107830. |
[19] |
陈静, 任佰朝, 赵斌, 等. 基于品种生育期有效积温确定夏玉米适宜播期.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7):3632-364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17.007 |
[20] | Cicchino M, Edreira J I R, Uribelarrea M, et al. Heat stress in field-grown maize: response of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grain yield. Crop Science, 2010, 50(4):1438-1448. |
[21] |
商蒙非, 石晓宇, 赵炯超,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不同区域玉米生育期高温胁迫时空变化特征. 作物学报, 2023, 49(1):167-176.
doi: 10.3724/SP.J.1006.2023.23007 |
[22] |
王瑞, 李向岭, 郭栋, 等. 增施氮肥对夏玉米花后高温胁迫下籽粒碳氮代谢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3, 49(12):3342-3351.
doi: 10.3724/SP.J.1006.2023.33003 |
[23] |
付雪丽, 张惠, 贾继增, 等. 冬小麦―夏玉米“双晚”种植模式的产量形成及资源效率研究. 作物学报, 2009, 35(9):1708-1714.
doi: 10.3724/SP.J.1006.2009.01708 |
[24] | 刘英博, 周际, 陈颖露, 等. 基于CiteSpace的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的节水潜力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27(6):1-20. |
[25] | 赵泽欢, 范兴科. 土壤含水量对夏玉米蒸发蒸腾量和光合性能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 40(5):126-133. |
[26] | 刘栩辰, 马守田, 黄超, 等. 黄淮海平原夏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2023, 37(2):179-186. |
[27] | 陈文婷, 周曙东. 不同生长阶段降水对夏玉米产出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4):91-103. |
[28] | 张吉旺, 董树亭, 王空军, 等. 大田遮荫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7, 33(2):216-222. |
[29] | 张吉旺, 董树亭, 王空军, 胡昌浩, 刘鹏. 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4):4657-4662. |
[30] |
孙智超, 张吉旺. 弱光胁迫影响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及调控效应. 作物学报, 2023, 49(1):12-23.
doi: 10.3724/SP.J.1006.2023.13064 |
[31] | Gao J, Zhao B, Dong S T, et al. Response of summer maize photosynthat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to shading stress assessed by using 13CO2 stable isotope tracer in the field.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17, 8:1821 |
[32] | 杨云山. 光辐射对玉米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 2023. |
[33] |
周宝元, 马玮, 孙雪芳, 等.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研究. 作物学报, 2019, 45(4):589-600.
doi: 10.3724/SP.J.1006.2019.81067 |
[34] | 朱亚利. 不同玉米品种与密度配置对光温资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5] | 贾宁. 玉米种质资源水分利用效率评价.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1] | 法晓彤, 孟庆好, 王琛, 顾汉柱, 景文疆, 张耗. 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对干湿交替灌溉方式的响应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4, (6): 18 |
[2] | 程生煜, 杨彩红, 崔文强, 姜晓敏. 不同耕种模式对玉米叶片生理及结构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6): 103112 |
[3] | 汪本福, 余振渊, 宋平原, 张作林, 张枝盛, 李阳, 苏章锋, 郑中春, 程建平. 土壤改良剂对低湖冷浸田土壤特性及水稻生长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6): 126131 |
[4] | 曾茜倩, 张振远, 马秀娥, 方映涵, 翟金磊, 金涛, 刘冬, 刘章勇. 硅藻土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6): 147152 |
[5] | 阳新月, 向颖, 陈子恒, 林茜, 邓振鹏, 周克友, 李明聪, 王季春. 有机质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6): 153161 |
[6] | 赵希梅, 李琪, 严如玉, 向风云, 李雅琼, 李绪勋, 邹家龙, 李继福. 无人机飞播时期及播种方式对冬油菜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6): 179185 |
[7] | 金彦君, 祝洪沙, 李成东, 王金禹, 张忠福, 万婷丽, 周爱爱, 撒刚, 程李香, 刘娟, 余斌. 外源激素对雾培马铃薯叶片气孔密度及块茎产量的调控[J]. 作物杂志, 2024, (6): 205211 |
[8] | 于沐, 杨海棠, 胡延岭, 刘软枝, 石彦召, 李盼, 韩艳红, 朱桢桢, 李世忠, 郭振超. 花生产量组成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稳定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4, (6): 5560 |
[9] | 杨铁鑫, 董立强, 马亮, 冯莹莹, 李志强. 辽宁中部平原稻区香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评价[J]. 作物杂志, 2024, (6): 7177 |
[10] | 郝青婷, 高伟, 张泽燕, 闫虎斌, 朱慧珺, 张耀文. 铁肥施用对绿豆产量和籽粒含铁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05109 |
[11] | 孙光旭, 刘莹, 王欣怡, 孔德庸, 韦娜, 邢力文, 郭伟. 群体密度和黄腐酸对芸豆产量及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10118 |
[12] | 王珊珊, 杨宇蕾, 刘飞虎, 杨阳, 汤开磊, 李涛, 牛龙江, 杜光辉. 多效唑喷施浓度和时期对工业大麻花叶产量和大麻二酚含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19124 |
[13] | 黄渝岚, 刘文君, 李艳英, 周佳, 周灵芝, 劳承英, 李素平, 申章佑, 韦本辉. 木薯田间作不同密度南瓜对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25130 |
[14] | 田琴琴, 卓乐, 陈娜娜, 郑德超, 吴小京, 喻鹏, 陈平平, 易镇邪. 钙镁水滑石施用方式对双季稻糙米镉含量与土壤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31139 |
[15] | 穆建国, 王鹏, 柳延涛, 崔佳伟, 陈燕芳, 万素梅, 陈贵红. 不同收获期对食葵商品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5): 1461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