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施氮量对超级稻南粳9108产量、淀粉RVA谱特征值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李润卿, 申勇,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杂志    2022, 38 (1): 205-21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31
摘要343)   HTML6)    PDF(pc) (736KB)(2576)    收藏

为探明施氮量对水稻RVA谱特征值、稻米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大田种植,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全生育期不施氮(N0)、施纯氮180kg/hm2(N180)和360kg/hm2(N360),研究了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与RVA谱特征值的关系。结果表明,与N0相比,N180和N360处理下南粳9108的产量显著增加,氮肥利用率则逐渐降低。与N0相比,N180处理下南粳9108的崩解值、热浆黏度、峰值黏度、糊化温度和胶稠度提升,消减值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提高了支链淀粉中短中链含量、淀粉的无序结构、溶解度和膨胀度,降低了糊化焓和结晶度。N360处理的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反。相关性分析表明,支链淀粉短中链含量与崩解值、淀粉的无序结构、溶解度和膨胀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糊化焓、结晶度和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可得,全生育期施纯氮180kg/hm2时南粳9108支链淀粉结构和淀粉理化性质得到改善,优化了RVA谱特征值,使蒸煮食味品质变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马延华, 王庆祥
作物杂志    2012, 28 (2): 10-15.  
摘要236)      PDF(pc) (144KB)(1915)    收藏
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西南玉米品种试验工作的回顾及建议——国家玉米品种区试系列介绍Ⅱ
林勇
作物杂志    2007, 23 (5): 83-85.  
摘要115)      PDF(pc) (108KB)(1558)    收藏
对我国西南地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不足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玉米HSP90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曹丽茹, 王国瑞, 张新, 魏良明, 魏昕, 张前进, 邓亚洲, 王振华, 鲁晓民
作物杂志    2021, 37 (5): 28-3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05
摘要609)   HTML24)    PDF(pc) (787KB)(1773)    收藏

热激蛋白90(HSP90)广泛参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且积极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为全面解析玉米HSP90基因家族信息,对HSP90基因家族进化树、基因结构、保守基序(motif)、GO富集和组织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ZmHSP90-1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的表达模式及蛋白互作关系。结果显示,从玉米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11个ZmHSP90家族基因,被划分为5个亚族(I~V);相邻进化树分支上的ZmHSP90基因具有相似的motif和基因结构;GO富集分析显示,11个ZmHSP90基因均参与了蛋白质折叠过程;表达模式分析显示,11个ZmHSP90基因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ZmHSP90-1基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ZmHSP90-1基因在耐旱性强的玉米自交系中具有更高的表达量,且积极响应干旱和复水过程;蛋白互作预测显示,ZmHSP90-1可能与其互作蛋白协同响应非生物胁迫,发挥生物学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耐盐碱筛选与评价
王秋菊, 李明贤, 赵宏亮, 王贵森
作物杂志    2012, 28 (4): 116-120.  
摘要103)      PDF(pc) (125KB)(679)    收藏
为了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种植的耐盐碱性材料,为黑龙江省培育耐盐碱品种提供育种材料,以黑龙江省种植推广的水稻品种及一些引进资源100份为供试材料,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采用盐碱胁迫,通过死叶率、耐盐碱指数及产量进行综合评价供试材料的耐盐碱性,筛选出普粘7、东农425、龙粳21和绥粳8等耐盐碱性较强的品种,可作为耐盐碱资源加以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PEG浸种对老化的蔓性千斤拔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冯世鑫, 马小军, 李小勇, 等
作物杂志    2013, 29 (1): 136-139.  
摘要68)      PDF(pc) (265KB)(1428)    收藏
选取由贮藏时间引起老化的蔓性千斤拔种子为试验材料,用浓度为3%、6%、9%、12%、15%的PEG处理老化种子,观察各处理的发芽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蔓性千斤拔的发芽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用3%~9%的PEG浸种均能提高种子活力及其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增强种子抗逆性,以浓度6%较好,可把贮藏360d种子的POD活性提高32%,Pro含量提高29.2%,发芽率提高12.8%。PEG对蔓性千斤拔种子的作用与种子本身的活力和使用浓度有关,随着PEG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指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浓度为6%的PEG对蔓性千斤拔老化种子活性恢复效果较好,若种子老化严重,即使使用PEG处理发芽率也较低,甚至不能应用于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不同品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
段门俊,吴芸紫,田玉聪,刘永武,刘章勇,陈阜,金涛
作物杂志    2018, 34 (2): 61-6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2.011
摘要411)   HTML10)    PDF(pc) (1618KB)(1014)    收藏

为探究影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子,筛选出适合湖北省洪湖市种植的优质高产再生稻品种;以广两优1128、新两优223、两优6326和创两优558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总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 087.4、5 916.7和14 004.0kg/hm 2。4个再生稻品种的糙米率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创两优558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70.2%、65.5%和24.5%;新两优223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为21.4%。总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创两优558,其次是广两优1128,含量分别为9.14和9.03g/100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研究表明,4个品种均适宜在洪湖地区种植,但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及总产量最高,稻米品质最好。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关键产量构成因子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再生稻整精米率的主要因素为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精米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后熟对苦荞子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范昱,王红力,何凤,赖弟利,王佳俊,宋月,向达兵
作物杂志    2018, 34 (1): 96-10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1.015
摘要284)   HTML2)    PDF(pc) (1574KB)(615)    收藏

以西荞1号和黑丰1号为材料,研究了采收后后熟对苦荞子粒千粒重、单株粒重、黄酮类化合物及主要贮藏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随后熟时间的延长,苦荞子粒的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2个品种均以后熟21d最高。同时,黄酮类物质(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含量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在苦荞种子的主要贮藏物质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在后熟7d时达到最高,后期逐步下降;淀粉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且在14d时达到最低。西荞1号和黑丰1号子粒粗脂肪含量随后熟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后熟对苦荞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苦荞全基因组SSR位点特征分析与分子标记开发
马名川, 刘龙龙, 刘璋, 周建萍, 南成虎, 张丽君
作物杂志    2021, 37 (1): 38-4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06
摘要394)   HTML7)    PDF(pc) (833KB)(669)    收藏

目前苦荞SSR多态性标记数量较少,根据已发表的苦荞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MISA软件对1~6核苷酸重复的SSR位点进行了查找和序列特征分析,批量设计引物并对引物进行了有效性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苦荞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 640个SSR位点,其中三核苷酸重复型SSR最多,占比63.29%,五核苷酸重复型最少,仅占0.12%。AT/TA、AAG/CTT、ACC/GGT和ATC/GAT为出现频率较高的重复基序。苦荞基因组SSR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12~476bp,平均长度23.14bp,长度12~19bp的占比71.71%,长度≥20bp的占比28.29%。根据不同类型SSR位点设计并合成引物479对,选择200对引物对5份苦荞资源和3份甜荞资源进行多态性检测,有56对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7对在苦荞种质中产生多态性条带,48对在甜荞种质中产生多态性条带,9对同时在两种种质中产生多态性条带。利用苦荞全基因组序列可实现SSR标记的批量开发,可鉴定出适用于苦荞和甜荞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品种鉴定等研究的SSR引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双氟·滴辛酯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妍,胡占丽,石岩
作物杂志    2017, 33 (5): 142-14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5.024
摘要568)   HTML4)    PDF(pc) (1607KB)(840)    收藏

为探讨双氟·滴辛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达到合理使用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和增加子粒产量的目的,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0(对照)、225、450、675、900mL/hm 2剂量双氟·滴辛酯处理,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双氟·滴辛酯对冬小麦阔叶杂草防效、子粒灌浆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子粒品质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双氟·滴辛酯(0、1.17、2.33、3.50、4.67μL/盆)对小麦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双氟·滴辛酯处理的小麦阔叶杂草防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除草剂对小麦阔叶杂草防效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相比,子粒灌浆速率、产量及构成因素、品质随双氟·滴辛酯剂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450mL/hm 2双氟·滴辛酯为生产企业的推荐剂量;从减药方面来讲,如果杂草发生较少,建议施用225mL/hm 2剂量双氟·滴辛酯;如果小麦田间杂草数量过多建议施用675mL/hm 2剂量双氟·滴辛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穿山龙叶面积与生物量的相关性研究
姚运生, 孙光伟, 黄晓丹
作物杂志    2008, 24 (6): 38-40.  
摘要76)      PDF(pc) (127KB)(526)    收藏
通过对穿山龙叶面积及生物量的测量分析,提出一个简易的穿山龙叶面积计算经验公式,用长宽乘积法计算穿山龙叶面积的矫正系数为0.692;整株穿山龙叶面积总和可以用叶片数与最大叶片的叶面积的乘积计算,矫正系数为0.502。并分析了穿山龙叶面积、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叶片数、株高之间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ITS2和psbA-trnH序列鉴别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
卫滢,詹若挺,梁红玲,王浩涵,黄海波
作物杂志    2017, 33 (5): 55-6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5.010
摘要348)   HTML3)    PDF(pc) (1679KB)(646)    收藏

基于ITS2和psbA-trnH序列鉴别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对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的ITS2和psbA-trnH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运用遗传距离分析、DNA Barcoding Gap和系统发育(NJ)树3种方法对其进行鉴别。结果,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的ITS2序列长度为237bp,GC含量为70.3%,保守率为86.08%,变异率为13.92%,ITS2序列上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存在较显著的DNA Barcoding Gap,其NJ树能准确鉴别出全部供试物种。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的psbA-trnH序列长度为290bp,GC含量为20.2%,保守率为53.10%,变异率为46.55%,psbA-trnH序列上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无明显的DNA Barcoding Gap,其NJ树仅能准确鉴别出海滨木巴戟和羊角藤。ITS2序列的物种鉴定能力优于psbA-trnH序列。因此,基于ITS2和psbA-trnH序列能成功鉴别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高产优质抗病大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的选育
万勇善
作物杂志    2002, 18 (2): 50-51.  
摘要512)      PDF(pc) (60KB)(1337)    收藏
丰花1号是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育成高产优质抗病大花生新品种,200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鲁农审字 [2001 ]017号。1 选育过程亲本蓬莱一窝猴是50年代山东省主栽品种,为普通型,株型直立,交替开化。品质好,商品价值高,油酸 /亚油酸比率1.7以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山东大花生品牌,果、仁均可出口,属传统出口大花生。亲本海花1号是80年代育成推广的高产品种,为中间型,株型直立,连续开花。具有抗病、抗旱、耐瘠、耐涝等特性。至今仍是北方主栽品种,具有较高的高产潜力。丰花1号以蓬莱一窝猴作母本,海花1号作父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谷子苗期除草剂的安全性及杂草防效研究
李志华,景小兰,李会霞,田岗,刘鑫,穆婷婷
作物杂志    2017, 33 (1): 150-15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1.027
摘要376)   HTML5)    PDF(pc) (1613KB)(462)    收藏

针对谷子对大多除草剂较为敏感,人工除草费时又费工,制约谷子生产发展这一问题,以晋谷50号为材料,筛选10%谷友可湿性粉剂、4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6% 2甲4氯纳可湿性粉剂及57%的2,4-D丁酯乳油4种目前在生产上较常用的除草剂,在谷苗三叶一心期茎叶喷施,对谷苗的安全性及杂草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谷友可湿性粉剂在谷子苗期喷施,剂量浓度为1.8kg/hm 2时防草效果最佳,施药40d后杂草平均株防效达65.23%,杂草平均鲜重防效达89.90%,对谷子安全并起到有效控制谷田杂草的作用,谷友可作为谷子苗期谷田的理想除草剂。其余3种除草剂,谷子苗期使用对谷子安全性及杂草防效均不如谷友,可作为谷友的辅助除草剂,在阔叶草害严重时适当剂量配合使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土壤改良剂对盐化草甸土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金星,周伟,战英策,历永杰,高洪波,何松榆,张玉先,张明聪
作物杂志    2018, 34 (6): 138-14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6.021
摘要276)   HTML9)    PDF(pc) (1787KB)(474)    收藏

为解决盐化草甸土水稻种植产量低的问题,实现盐碱土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对比法,通过测定土壤相关物理性状和水稻产量,以期明确土壤改良剂对盐化草甸土的改良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盆栽管理方式(T1)相比,施用改良剂处理(T2)可显著增加土壤的电导率,降低土壤的代换性钠含量和pH,提高土壤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和水稻产量;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仅灌水处理相比,4个试验地点施用改良剂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返青穴数、穗粒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83.7%~87.4%(P<0.01)、40.4%~98.3%(P<0.01)和293.0%~411.2%(P<0.01)。综上分析,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够明显改善草甸盐土物理性状,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种植户收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植物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马雪峰, 高旻, 程治军
作物杂志    2013, 29 (4): 32-38.  
摘要353)      PDF(pc) (627KB)(1312)    收藏
氮素是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是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了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植物体不仅需要一个有效的氮素吸收机制,还需要将所积累的氮素在体内高效转运并在储藏器官中充分利用。植物体利用转运蛋白从土壤中吸收硝态氮、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等形式的氮素后,通过NO3-还原、NH4+同化中的酶类和一些氨基转移酶、尿素酶等的作用来完成体内的氮素代谢。介绍了近年来这些与氮素利用效率相关基因的分离与表达调控,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相关基因进行过表达分析的主要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阐明植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分子机理以培育氮高效利用新品种提供重要的分子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怀山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建议
陈怀亮, 任景全, 王连喜, 等
作物杂志    2012, 28 (1): 13-17.  
摘要150)      PDF(pc) (139KB)(788)    收藏
概述了栽培技术、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等对怀山药产量和品质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为怀山药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认为环境气象因子(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日照、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与山药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关系的建立、适宜种植区精细化区划指标及模型的建立、气象灾害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是今后怀山药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植物突变体库的作用及构建研究进展
高志勇,谢恒星,王志平,刘史力
作物杂志    2016, 32 (6): 16-1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6.003
摘要679)   HTML38)    PDF(pc) (1447KB)(1209)    收藏

发生突变的个体叫作突变体。突变体往往具有与野生型不同的表型,这样就为缺失组分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主要介绍了植物突变体库的作用及构建方法,重点论述了自发突变体库、理化诱变突变体库及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原理与特征,并对植物突变体库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逆境胁迫下植物活性氧代谢及外源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赵天宏, 孙加伟, 付宇
作物杂志    2008, 24 (3): 10-13.  
摘要439)      PDF(pc) (98KB)(1627)    收藏
逆境胁迫可使植物活性氧代谢失衡,导致活性氧过度积累,从而对植物造成氧化伤害。而外源调控可以缓解这种逆境伤害。从逆境胁迫及外源调控对植物活性氧代谢机制的影响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逆境胁迫及外源调控对植物活性氧自由基代谢、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活性氧代谢研究应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深入,同时应加强关于CO2、O3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对植物活性氧代谢影响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水稻叶面肥研究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杜海萌, 韦还和, 余清源, 戴其根
作物杂志    2022, 38 (3): 33-3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3.005
摘要549)   HTML18)    PDF(pc) (472KB)(1247)    收藏

介绍了叶面肥的发展历程、对水稻增产提质的作用以及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生产实践表明,水稻叶面肥能够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降低重金属尤其是镉污染。近年来,中国水稻叶面肥施用推广迅速,产品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施用方法仍有待改进。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功能型叶面肥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推广以无人机为重点的肥药混喷技术,提高施用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王瀚祥, 李广存, 徐建飞, 王万兴, 金黎平
作物杂志    2022, 38 (5): 1-1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01
摘要979)   HTML55)    PDF(pc) (589KB)(1198)    收藏

高盐是限制农作物生长和生产最主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土壤中过多的盐离子对植物细胞造成渗透、离子和氧化胁迫。植物感知胁迫信号后,激活脱落酸、盐过敏感通路维持体内渗透平衡和离子稳态,运行抗氧化系统以应对过量的活性氧。本文通过信号转导、渗透保护剂及溶质的生物合成、离子稳态及区域化、抗氧化系统和植物激素调控等方面综述了植物盐胁迫反应的组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研究人员在逆境条件下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玉米品种抗旱性分析及在雨养旱作中的应用
杨国航, 王卫红, 宋慧欣, 等
作物杂志    2009, 25 (5): 78-81.  
摘要158)      PDF(pc) (79KB)(375)    收藏
2006~2008年,在京郊主要玉米产区及河北等地大面积实行玉米雨养旱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品种主要采用了京单28和京科25等。耐旱能力主要体现在抗旱萌发能力强,播期适应性好,抗(耐)旱指数高,再辅以抗旱种衣剂和保水剂,可有效提高抗(耐)旱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甘蓝型双低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汉油6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李英, 谌国鹏, 习广清, 冯志峰, 孙晓敏, 邓根生, 郝兴顺
作物杂志    2012, 28 (4): 120-121.  
摘要98)      PDF(pc) (342KB)(298)    收藏
汉油6号是利用甘蓝型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型系1003-2AB与恢复系06-862杂交选育而成的两系核不育油菜杂交种,杂种优势强,植株繁茂,根系发达,早熟,适应性广,高产稳产。适宜在陕西省汉中、安康种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转Bt cry1Ah/2mG2-epsps双价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研究
赫福霞, 郎志宏, 张杰, 陆伟, 何康来, 黄大昉
作物杂志    2012, 28 (6): 29-33.  
摘要146)      PDF(pc) (838KB)(446)    收藏
构建了含有Bt杀虫基因cry1Ah和耐草甘膦基因2mG2-epsps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MAGUHM,通过基因枪轰击Q31×Z31杂交组合的胚性愈伤组织,以2mG2-epsps为筛选标记,通过1mmol/L草甘膦异丙胺盐筛选,获得T0代转化植株80株,其中PCR检测有36株为阳性植株,阳性率达45%。对得到的阳性植株的T1、T2代进行了跟踪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并正确表达。草甘膦及玉米螟抗性检测结果表明,有5个转基因品系表现出具有耐草甘膦和抗虫的双重特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玉米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周联东, 张学舜, 刘经纬, 等
作物杂志    2004, 20 (1): 31-32.  
摘要104)      PDF(pc) (59KB)(326)    收藏
玉米是河南省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畜牧业发展,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有加大趋势,但玉米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增产。玉米黑粉病也称瘤黑粉病,2000年河南省发生大流行,部分地块发病达20%~30%,2001~2002年在豫南及豫北地区仍有大面积发生,给河南省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玉米黑粉病已上升为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如何及时预报及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作物叶片衰老研究进展
孙玉莹, 毕京翠, 赵志超, 等
作物杂志    2013, 29 (4): 11-19.  
摘要402)      PDF(pc) (581KB)(1819)    收藏
叶片衰老是叶片发育末期的一个自然发育过程。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和其他大分子被降解,叶片光合能力降低,衰老组织中的营养物质被运输到幼嫩组织和生殖器官中。叶片衰老受生长发育时期和环境胁迫的诱导,如黑暗、干旱、营养缺乏、高盐、低温、臭氧和病原菌感染等。这些过程常伴随着活性氧(ROS)的积累,以及细胞中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的降低。对作物生长不利的因素能够引起早衰,衰老进程加速,衰老相关基因(SAG)表达量上调,最终引起整个植株的过早成熟。田间管理和栽培措施,如氮素的施用水平、种植密度和化学调节剂,都能影响作物的衰老进程,最终影响作物产量,但是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就作物叶片衰老研究方面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魔芋病虫害及绿色防控研究进展
高雪,强远华,梁社往,陶宏征,许云玉,杨宝菊,刘雅婷
作物杂志    2017, 33 (5): 26-3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5.005
摘要454)   HTML7)    PDF(pc) (1673KB)(834)    收藏

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葡甘露聚糖作物之一。我国魔芋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其病虫害一直都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魔芋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现有防控技术,针对低毒药剂防控存在的一些不足,建议采用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农业防控和生态防控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出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提高魔芋品质,实现魔芋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曹士亮
作物杂志    2008, 24 (6): 107-109.  
摘要189)      PDF(pc) (69KB)(1110)    收藏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给玉米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促进了玉米育种的发展。对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棉花抗虫基因工程
俞志华
作物杂志    1999, 15 (3): 1-4.  
摘要210)      PDF(pc) (91KB)(669)    收藏
本文综述了棉花抗虫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和持续农业中的意义,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及Bt抗虫棉商品化应用的现状,并讨论了Bt棉抗性预防的可能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6种不同除草剂对糜子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姜超,殷建军,郭秀娟
作物杂志    2016, 32 (5): 167-16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5.029
摘要296)   HTML2)    PDF(pc) (1595KB)(383)    收藏

为筛选防除糜子田杂草的高效除草剂,本试验选取了6种除草剂对防除糜子田杂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糜子4~5叶期,选用56%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和24%辛酰溴苯腈,在剂量分别是756g/hm 2和375g/hm 2时防除糜子田杂草的效果最佳,株防效都达到80%以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内蒙古玉米品种适宜生态区划分
冯勇, 侯旭光, 薛春雷, 张来厚, 宋国栋, 苏敏莉, 傅晓华, 孙宇燕
作物杂志    2024, 40 (1): 23-3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4.01.004
摘要239)   HTML5)    PDF(pc) (455KB)(427)    收藏

科学准确地划分玉米品种适宜生态区,提高与生产实际一致性,是进一步提升品种管理质量的关键措施。通过对内蒙古玉米生产、品种审定和品种应用等进行综合分析,以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实际应用情况为依据,对内蒙古玉米品种适宜生态区进行划分,并提出合理设置试验组别、优化试验点布局和强化品种积温指标等建议,为完善内蒙古玉米品种试验、审定、备案、退出和监管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小麦穗形态建成和生理特征及外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刘佩瑶, 冉莉萍, 杨佳庆, 王海博, 熊飞, 余徐润
作物杂志    2025, 41 (1): 1-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1.001
摘要440)   HTML28)    PDF(pc) (739KB)(449)    收藏

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全球种植面积位居三大粮食作物之首。穗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器官,其形态建成过程决定着最终的穗粒数和产量,同时该过程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穗部的颖壳、穗轴、芒等也具备光合能力,其光合产物对籽粒产量形成有重要贡献。本文从小麦穗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2个方面展开,综述了穗器官的结构、发育过程与影响其发育的外界环境因素,总结分析了穗器官的光合贡献及其对籽粒灌浆和物质充实的影响。同时,围绕穗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对应关系,讨论了如何合理调控穗分化以促进穗光合能力及穗粒数和粒重的提高,为提升小麦的增产潜力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作物必需微量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王富芳, 李路, 刘尚义, 等
作物杂志    1994, 10 (4): 34-36.  
摘要208)      PDF(pc) (283KB)(780)    收藏
作物必需微量元素及其生理功能王富芳,李路,刘尚义,高质,汪定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100081)三高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和应用,指导农民科学地使用微肥已成为农业科技人员的一项新任务。一、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特点1.数量小而功能作用大。一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周本国, 高正良, 王芳, 等
作物杂志    2000, 16 (2): 16-18.  
摘要110)      PDF(pc) (121KB)(600)    收藏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 (PVY)近年来在安徽省的发生与危害日益严重,目前已成为安徽烟区最主要的病毒病。本文分析了安徽烟区近年来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流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种子大小对旱地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特性和抗旱性的影响
黄明, 付鑫鑫, 张振旺, 张军, 李友军
作物杂志    2025, 41 (3): 255-26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3.035
摘要28)   HTML4)    PDF(pc) (485KB)(56)    收藏
为探明种子大小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根系性状、叶片生理特性和抗旱性的影响,以洛旱6号和洛旱22的大粒(>6目筛,粒径>3.35 mm)、中粒(6~8目筛,粒径2.36~3.35 mm)和小粒(<8目筛,粒径<2.36 mm)种子为材料,在室内设置干旱(20% PEG-6000模拟T)和正常供水对照(CK)2个条件,测定种子萌发特性以及处理后3、6、9 d的幼苗根系特性、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结果表明,与小粒种子相比,干旱下洛旱22大粒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显著提高7.2%和12.4%,对照下洛旱6号分别显著提高42.0%和36.7%,但中粒种子无显著优势。与小粒种子相比,洛旱6号大粒种子干旱和对照下的幼苗根系活力在处理后3、6 d均提高,而洛旱22无显著差异。随种子粒径的增加,幼苗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分枝数均增加,且多达显著水平;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糖(SS)含量呈上升趋势,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呈下降趋势。与小粒种子相比,干旱下洛旱22大粒种子的SOD活性显著提高,洛旱6号的SS含量显著提高;对照下洛旱6号的CAT活性显著提高,洛旱22的MDA和Pro含量均显著降低。与中、小粒种子相比,2个小麦品种的大粒种子的综合抗旱系数均有所提高。因此,大粒种子萌发特性、幼苗根系和叶片抗逆生理特性具有优势,但影响效应因干旱胁迫、品种和指标而异。筛选并种植大粒种子有利于提高旱地小麦种子发芽和幼苗发育指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使它隆对玉米根系内生菌多样性的影响
王春蕾,方志军,许艳蕊,卢晓平,穆春华,单凯,郝鲁江
作物杂志    2018, 34 (1): 160-16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1.026
摘要325)   HTML7)    PDF(pc) (1656KB)(317)    收藏

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玉米根系内生菌16S rRNA的V4~V5可变区序列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时期有杂草生长(长草组)与使用使它隆除草对玉米根系内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从5个玉米根系样品共得到166 647条有效序列、145 298条优质序列和4 464个细菌OTUs。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根系内生菌的群落多样性随玉米植株的生长而增加;使用使它隆除草后,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在花期下降,在成熟期下降明显。对群落组成分析发现,使用使它隆除草后,与长草组相比,花期和成熟期的内生菌在门及属水平上的分布均发生较大变化。内生菌的基因功能分析表明,使用使它隆除草后,花期根系内生菌的异型生物质的降解代谢通路丰度高于未喷施使它隆的长草组样品;成熟期糖代谢通路丰度高于长草组。结果表明,喷施使它隆能降低玉米根系内生菌的多样性,并使内生菌的组成比例发生变化。花期根系内生假单胞菌属等比例的增加与异型生物质的降解代谢有关;成熟期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等比例的增加与糖代谢功能的提高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植物叶片衰老相关研究进展
严雯奕, 叶胜海, 董彦君, 等
作物杂志    2010, 26 (4): 4-9.  
摘要307)      PDF(pc) (499KB)(1044)    收藏
植物叶片衰老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植物的衰老机理以及有效防止早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就国内外有关植物叶片衰老的影响因素、叶片衰老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机制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稀禾啶、烯草酮等6种除草剂对不同叶龄期野黍的防治效果比较
何付丽, 陈丽丽, 郭晓慧, 等
作物杂志    2013, 29 (1): 112-116.  
摘要131)      PDF(pc) (133KB)(487)    收藏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大豆田野黍的茎叶处理除草剂并探索适宜施药时期,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稀禾啶、烯草酮、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精喹禾灵、喹禾糠酯对不同叶龄期野黍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防治一叶期至二叶一心期野黍可施用12.5%稀禾啶机油乳油131.25ga.i./hm2、240g/L烯草酮乳油90.00g a.i./hm2、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64.80g a.i./hm2、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135.00g a.i./hm2、5%精喹禾灵乳油71.25g a.i./hm2、40g/L喹禾糠酯乳油36.00g a.i./hm2,防治三叶期至三叶一心期野黍可施用12.5%稀禾啶机油乳油168.75g a.i./hm2、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97.20g a.i./hm2,仅12.5%稀禾啶机油乳油能有效防治四叶期以上野黍,施药量至少187.50g a.i./hm2。上述处理在施药后30d对野黍的株防效都超过90%。防治野黍的最佳时期为三叶期前,越晚施药,可供选择的除草剂种类越少,且需提高施药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作物快速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房裕东,韩天富
作物杂志    2019, 35 (2): 1-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2.001
摘要996)   HTML55)    PDF(pc) (477KB)(1706)    收藏

缩短杂交后代生长周期、加快加代纯合速度是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影响作物生长周期的环境和遗传因素,总结了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光温控制措施加快作物育种进程的研究进展,并评估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快速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新时期中国作物栽培科学的任务与发展方向
余松烈, 苗保河
作物杂志    2006, 22 (3): 1-4.  
摘要168)      PDF(pc) (849KB)(672)    收藏
回顾了中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历史,总结了新中国作物栽培科学三大主要社会贡献和三个主要自身建设成就,论述了新时期作物栽培科学的任务和发展方向。作物栽培科学按照“高效、高产、优质、低耗、无公害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简约化、高效化、产业化、节约化和循环化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闻公告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