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施氮量对超级稻南粳9108产量、淀粉RVA谱特征值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李润卿, 申勇,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杂志    2022, 38 (1): 205-21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31
摘要396)   HTML7)    PDF(pc) (736KB)(3191)    收藏

为探明施氮量对水稻RVA谱特征值、稻米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大田种植,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全生育期不施氮(N0)、施纯氮180kg/hm2(N180)和360kg/hm2(N360),研究了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与RVA谱特征值的关系。结果表明,与N0相比,N180和N360处理下南粳9108的产量显著增加,氮肥利用率则逐渐降低。与N0相比,N180处理下南粳9108的崩解值、热浆黏度、峰值黏度、糊化温度和胶稠度提升,消减值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提高了支链淀粉中短中链含量、淀粉的无序结构、溶解度和膨胀度,降低了糊化焓和结晶度。N360处理的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反。相关性分析表明,支链淀粉短中链含量与崩解值、淀粉的无序结构、溶解度和膨胀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糊化焓、结晶度和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可得,全生育期施纯氮180kg/hm2时南粳9108支链淀粉结构和淀粉理化性质得到改善,优化了RVA谱特征值,使蒸煮食味品质变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马延华, 王庆祥
作物杂志    2012, 28 (2): 10-15.  
摘要258)      PDF(pc) (144KB)(2666)    收藏
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西南玉米品种试验工作的回顾及建议——国家玉米品种区试系列介绍Ⅱ
林勇
作物杂志    2007, 23 (5): 83-85.  
摘要133)      PDF(pc) (108KB)(1995)    收藏
对我国西南地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不足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玉米HSP90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曹丽茹, 王国瑞, 张新, 魏良明, 魏昕, 张前进, 邓亚洲, 王振华, 鲁晓民
作物杂志    2021, 37 (5): 28-3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05
摘要689)   HTML26)    PDF(pc) (787KB)(1892)    收藏

热激蛋白90(HSP90)广泛参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且积极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为全面解析玉米HSP90基因家族信息,对HSP90基因家族进化树、基因结构、保守基序(motif)、GO富集和组织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ZmHSP90-1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的表达模式及蛋白互作关系。结果显示,从玉米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11个ZmHSP90家族基因,被划分为5个亚族(I~V);相邻进化树分支上的ZmHSP90基因具有相似的motif和基因结构;GO富集分析显示,11个ZmHSP90基因均参与了蛋白质折叠过程;表达模式分析显示,11个ZmHSP90基因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ZmHSP90-1基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ZmHSP90-1基因在耐旱性强的玉米自交系中具有更高的表达量,且积极响应干旱和复水过程;蛋白互作预测显示,ZmHSP90-1可能与其互作蛋白协同响应非生物胁迫,发挥生物学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PEG浸种对老化的蔓性千斤拔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冯世鑫, 马小军, 李小勇, 等
作物杂志    2013, 29 (1): 136-139.  
摘要80)      PDF(pc) (265KB)(1712)    收藏
选取由贮藏时间引起老化的蔓性千斤拔种子为试验材料,用浓度为3%、6%、9%、12%、15%的PEG处理老化种子,观察各处理的发芽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蔓性千斤拔的发芽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用3%~9%的PEG浸种均能提高种子活力及其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增强种子抗逆性,以浓度6%较好,可把贮藏360d种子的POD活性提高32%,Pro含量提高29.2%,发芽率提高12.8%。PEG对蔓性千斤拔种子的作用与种子本身的活力和使用浓度有关,随着PEG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指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浓度为6%的PEG对蔓性千斤拔老化种子活性恢复效果较好,若种子老化严重,即使使用PEG处理发芽率也较低,甚至不能应用于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乔江方, 张盼盼, 邵运辉, 刘京宝, 李川, 张美微, 黄璐
作物杂志    2022, 38 (6): 186-19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6.027
摘要527)   HTML11)    PDF(pc) (439KB)(1568)    收藏

以郑单309、郑单326、郑单958和中玉303等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在7个种植密度(6.00×104、6.75×104、7.50×104、8.25×104、9.00×104、9.75×104和10.50×104株/hm2)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生育期内群体物质累积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下株高和穗位高表现出明显优势,中玉303和郑单958的株高和穗位高表现相对较高。随生育期推进,植株群体干物质量显著增加,花前、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量均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成熟期中玉303和郑单958的干物质量较郑单326和郑单309平均提高16.1%,花后干物质量占成熟期的比重以6.00×104株/hm2密度处理下最高,为58.68%,以郑单958最高。随密度增加,成熟期千粒重显著下降,产量明显提高,10.50×104株/hm2密度处理最高,为14.49t/hm2,中玉303产量最高,较郑单309和郑单326平均增加16.3%。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选用中玉303,以10.50×104株/hm2密度种植,可提高玉米植株花后物质生产量,促进花后物质分配,实现夏玉米高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苦荞全基因组SSR位点特征分析与分子标记开发
马名川, 刘龙龙, 刘璋, 周建萍, 南成虎, 张丽君
作物杂志    2021, 37 (1): 38-4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06
摘要445)   HTML7)    PDF(pc) (833KB)(1640)    收藏

目前苦荞SSR多态性标记数量较少,根据已发表的苦荞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MISA软件对1~6核苷酸重复的SSR位点进行了查找和序列特征分析,批量设计引物并对引物进行了有效性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苦荞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 640个SSR位点,其中三核苷酸重复型SSR最多,占比63.29%,五核苷酸重复型最少,仅占0.12%。AT/TA、AAG/CTT、ACC/GGT和ATC/GAT为出现频率较高的重复基序。苦荞基因组SSR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12~476bp,平均长度23.14bp,长度12~19bp的占比71.71%,长度≥20bp的占比28.29%。根据不同类型SSR位点设计并合成引物479对,选择200对引物对5份苦荞资源和3份甜荞资源进行多态性检测,有56对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7对在苦荞种质中产生多态性条带,48对在甜荞种质中产生多态性条带,9对同时在两种种质中产生多态性条带。利用苦荞全基因组序列可实现SSR标记的批量开发,可鉴定出适用于苦荞和甜荞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品种鉴定等研究的SSR引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逆境胁迫下植物活性氧代谢及外源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赵天宏, 孙加伟, 付宇
作物杂志    2008, 24 (3): 10-13.  
摘要502)      PDF(pc) (98KB)(2071)    收藏
逆境胁迫可使植物活性氧代谢失衡,导致活性氧过度积累,从而对植物造成氧化伤害。而外源调控可以缓解这种逆境伤害。从逆境胁迫及外源调控对植物活性氧代谢机制的影响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逆境胁迫及外源调控对植物活性氧自由基代谢、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活性氧代谢研究应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深入,同时应加强关于CO2、O3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对植物活性氧代谢影响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高产优质抗病大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的选育
万勇善
作物杂志    2002, 18 (2): 50-51.  
摘要534)      PDF(pc) (60KB)(1696)    收藏
丰花1号是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育成高产优质抗病大花生新品种,200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鲁农审字 [2001 ]017号。1 选育过程亲本蓬莱一窝猴是50年代山东省主栽品种,为普通型,株型直立,交替开化。品质好,商品价值高,油酸 /亚油酸比率1.7以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山东大花生品牌,果、仁均可出口,属传统出口大花生。亲本海花1号是80年代育成推广的高产品种,为中间型,株型直立,连续开花。具有抗病、抗旱、耐瘠、耐涝等特性。至今仍是北方主栽品种,具有较高的高产潜力。丰花1号以蓬莱一窝猴作母本,海花1号作父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作物同化产物分配的激素调节
刘晓冰
作物杂志    1993, 9 (3): 33-34.  
摘要165)      PDF(pc) (148KB)(1417)    收藏
作物光合同化产物在不同器官或组织中的分配对作物产量的形成及潜力发挥具重要作用。最近国内外新育成及推广的高产品种产量的提高绝大多数是在生物产量稳定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同化产物向“经济”库的分配和利用效率而致。同化产物的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耐盐碱筛选与评价
王秋菊, 李明贤, 赵宏亮, 王贵森
作物杂志    2012, 28 (4): 116-120.  
摘要122)      PDF(pc) (125KB)(1272)    收藏
为了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种植的耐盐碱性材料,为黑龙江省培育耐盐碱品种提供育种材料,以黑龙江省种植推广的水稻品种及一些引进资源100份为供试材料,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采用盐碱胁迫,通过死叶率、耐盐碱指数及产量进行综合评价供试材料的耐盐碱性,筛选出普粘7、东农425、龙粳21和绥粳8等耐盐碱性较强的品种,可作为耐盐碱资源加以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植物羧酸酯酶的结构、表达调控及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刘建光,赵贵元,赵俊丽,耿昭,王永强,张寒霜
作物杂志    2018, 34 (3): 32-3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3.005
摘要1028)   HTML31)    PDF(pc) (1435KB)(1621)    收藏

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X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具有α/β折叠水解酶活性的水解酶类。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植物CXE具有一个催化活性的丝氨酸保守结构域(GXSXG基序),结合并水解各种酯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其家族不同成员在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并受乙烯、病菌等因素的诱导,在除草剂活性物质激活、植物激素信号物质代谢以及生物胁迫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对植物CXE家族成员的结构、表达调控和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CXE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植物根毛生长发育过程及分子调控机制
蒋凤林, 雷雄彪, 赵嘉暄, 黄敏, 李曼菲, 杜何为
作物杂志    2024, 40 (6): 9-1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4.06.002
摘要360)   HTML16)    PDF(pc) (494KB)(941)    收藏

根毛的生长发育有助于植物获取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对根毛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了解植物根系的适应性、吸收能力和生长调控机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为细胞分化决定、发育和程序化死亡机制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围绕小G蛋白Rop参与的根毛起始和尖端生长,转录因子参与的根毛细胞命运决定、根毛起始和根毛发育,Ca2+参与的根毛尖端生长,磷酸盐参与的根毛尖端生长及生长素参与的根毛生长等方面,归纳综述了包括根毛细胞命运决定、根毛起始及根毛尖端生长在内的根毛生长发育过程及分子调控机制,并简单总结出调控根毛生长发育基因的分子调控网络。对植物根毛对养分的吸收、获取及利用、影响植物根毛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进行阐述,为根毛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作物叶片衰老研究进展
孙玉莹, 毕京翠, 赵志超, 等
作物杂志    2013, 29 (4): 11-19.  
摘要467)      PDF(pc) (581KB)(1977)    收藏
叶片衰老是叶片发育末期的一个自然发育过程。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和其他大分子被降解,叶片光合能力降低,衰老组织中的营养物质被运输到幼嫩组织和生殖器官中。叶片衰老受生长发育时期和环境胁迫的诱导,如黑暗、干旱、营养缺乏、高盐、低温、臭氧和病原菌感染等。这些过程常伴随着活性氧(ROS)的积累,以及细胞中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的降低。对作物生长不利的因素能够引起早衰,衰老进程加速,衰老相关基因(SAG)表达量上调,最终引起整个植株的过早成熟。田间管理和栽培措施,如氮素的施用水平、种植密度和化学调节剂,都能影响作物的衰老进程,最终影响作物产量,但是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就作物叶片衰老研究方面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及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现状
于博, 徐松鹤, 任琴, 杨玉亭, 周萌洋, 潘瑜
作物杂志    2022, 38 (2): 6-1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02
摘要724)   HTML23)    PDF(pc) (750KB)(1248)    收藏

秸秆是培肥土壤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秸秆还田是培肥和改良土壤最为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同时可解决田间焚烧秸秆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秸秆还田的技术模式和培肥机理,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与养分有效性、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重点概述了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玉米生产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栽培技术措施,以秸秆培肥土壤为切入点,提出了与农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秸秆深翻还田培肥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PDS基因的番茄VIGS高效沉默体系的优化
郭燕, 刘志达, 康立茹, 包婷婷, 杨旭, 赵君, 张之为
作物杂志    2023, 39 (2): 46-5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3.02.007
摘要534)   HTML17)    PDF(pc) (491KB)(1322)    收藏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具有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验证。高效基因沉默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是对目标基因功能进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以番茄品种money maker和携带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基因序列的TRV病毒载体为材料,研究了农杆菌不同OD值、不同侵染方法以及侵染后不同培养温度对PDS基因沉默株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杆菌OD值分别为0.50、1.00和1.50时,PDS基因的沉默株率分别为5%、13%和6%;当农杆菌OD值为1.0时,采用注射法、真空浸润法和注射处理24h后再进行真空浸润后的PDS基因沉默株率分别为13%、30%和15%;侵染后的培养温度对于基因沉默株率也有显著影响,在25℃时的沉默株率为13%,22℃时沉默株率达到46%。以上研究表明,农杆菌OD值为1.00时,注射24h后再进行真空浸润,接种后植株在22℃下生长能够提高番茄目标基因的沉默株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玉米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周联东, 张学舜, 刘经纬, 等
作物杂志    2004, 20 (1): 31-32.  
摘要122)      PDF(pc) (59KB)(1064)    收藏
玉米是河南省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畜牧业发展,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有加大趋势,但玉米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增产。玉米黑粉病也称瘤黑粉病,2000年河南省发生大流行,部分地块发病达20%~30%,2001~2002年在豫南及豫北地区仍有大面积发生,给河南省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玉米黑粉病已上升为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如何及时预报及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水稻叶面肥研究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杜海萌, 韦还和, 余清源, 戴其根
作物杂志    2022, 38 (3): 33-3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3.005
摘要707)   HTML21)    PDF(pc) (472KB)(1561)    收藏

介绍了叶面肥的发展历程、对水稻增产提质的作用以及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生产实践表明,水稻叶面肥能够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降低重金属尤其是镉污染。近年来,中国水稻叶面肥施用推广迅速,产品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施用方法仍有待改进。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功能型叶面肥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推广以无人机为重点的肥药混喷技术,提高施用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田婷, 张青, 张海东
作物杂志    2020, 36 (5): 1-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5.001
摘要1967)   HTML93)    PDF(pc) (874KB)(1988)    收藏

无人机作为新型遥感平台,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无人机遥感技术被广泛用于作物监测,在农田作物长势监测、农作物营养诊断和产量估测等方面有所突破。本文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特点、无人机平台的选择和传感器类型、在作物监测上的主要应用3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对无人机发展的难点进行了讨论,并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在作物监测上应用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王瀚祥, 李广存, 徐建飞, 王万兴, 金黎平
作物杂志    2022, 38 (5): 1-1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01
摘要1209)   HTML57)    PDF(pc) (589KB)(1397)    收藏

高盐是限制农作物生长和生产最主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土壤中过多的盐离子对植物细胞造成渗透、离子和氧化胁迫。植物感知胁迫信号后,激活脱落酸、盐过敏感通路维持体内渗透平衡和离子稳态,运行抗氧化系统以应对过量的活性氧。本文通过信号转导、渗透保护剂及溶质的生物合成、离子稳态及区域化、抗氧化系统和植物激素调控等方面综述了植物盐胁迫反应的组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研究人员在逆境条件下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双氟·滴辛酯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妍,胡占丽,石岩
作物杂志    2017, 33 (5): 142-14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5.024
摘要613)   HTML4)    PDF(pc) (1607KB)(1019)    收藏

为探讨双氟·滴辛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达到合理使用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和增加子粒产量的目的,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0(对照)、225、450、675、900mL/hm 2剂量双氟·滴辛酯处理,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双氟·滴辛酯对冬小麦阔叶杂草防效、子粒灌浆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子粒品质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双氟·滴辛酯(0、1.17、2.33、3.50、4.67μL/盆)对小麦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双氟·滴辛酯处理的小麦阔叶杂草防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除草剂对小麦阔叶杂草防效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相比,子粒灌浆速率、产量及构成因素、品质随双氟·滴辛酯剂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450mL/hm 2双氟·滴辛酯为生产企业的推荐剂量;从减药方面来讲,如果杂草发生较少,建议施用225mL/hm 2剂量双氟·滴辛酯;如果小麦田间杂草数量过多建议施用675mL/hm 2剂量双氟·滴辛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植物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马雪峰, 高旻, 程治军
作物杂志    2013, 29 (4): 32-38.  
摘要460)      PDF(pc) (627KB)(1425)    收藏
氮素是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是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了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植物体不仅需要一个有效的氮素吸收机制,还需要将所积累的氮素在体内高效转运并在储藏器官中充分利用。植物体利用转运蛋白从土壤中吸收硝态氮、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等形式的氮素后,通过NO3-还原、NH4+同化中的酶类和一些氨基转移酶、尿素酶等的作用来完成体内的氮素代谢。介绍了近年来这些与氮素利用效率相关基因的分离与表达调控,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相关基因进行过表达分析的主要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阐明植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分子机理以培育氮高效利用新品种提供重要的分子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官春云,黄璜,黄国勤,孙丹平,梁玉刚
作物杂志    2016, 32 (2): 1-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2.001
摘要539)   HTML8)    PDF(pc) (1462KB)(1302)    收藏

调查分析了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通过实地考察、典型案例剖析、文献资料查阅,阐述当前稻田多熟种植的地位、研究进展和生产状况。南方稻田多熟种植快速发展中存在着熟制缩减、面积下降、模式单一、效益降低、地力衰退和耕地撂荒的问题,对策实行多元化、高效化、集约化、轻型化、绿色化和生态化的多熟种植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荞麦栽培研究进展
向达兵, 彭镰心, 赵钢, 邹亮, 赵江林, 万静, 陈艳,
作物杂志    2013, 29 (3): 1-6.  
摘要335)      PDF(pc) (243KB)(1410)    收藏
荞麦是一种重要的杂粮兼药用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对天然无污染的保健食品及食疗作物的普遍重视,荞麦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荞麦生产体系成为荞麦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介绍了我国荞麦目前的生产概况,重点综述了荞麦在播期、密度调节,施肥及化学调控等方面的栽培技术,阐述了荞麦在逆境胁迫和光合生理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荞麦的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不同品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
段门俊,吴芸紫,田玉聪,刘永武,刘章勇,陈阜,金涛
作物杂志    2018, 34 (2): 61-6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2.011
摘要463)   HTML10)    PDF(pc) (1618KB)(1052)    收藏

为探究影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子,筛选出适合湖北省洪湖市种植的优质高产再生稻品种;以广两优1128、新两优223、两优6326和创两优558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总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 087.4、5 916.7和14 004.0kg/hm 2。4个再生稻品种的糙米率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创两优558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70.2%、65.5%和24.5%;新两优223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为21.4%。总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创两优558,其次是广两优1128,含量分别为9.14和9.03g/100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研究表明,4个品种均适宜在洪湖地区种植,但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及总产量最高,稻米品质最好。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关键产量构成因子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再生稻整精米率的主要因素为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精米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许景钢,孙涛,李嵩
作物杂志    2016, 32 (1): 1-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1.001
摘要961)   HTML90)    PDF(pc) (1436KB)(1780)    收藏

概述了微生物肥料的研发进程、微生物肥料的种类、作用机理,阐述了微生物肥料对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粮食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效果及对抑制病虫害发生、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讨论了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旨在为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旱地作物间作绿肥研究进展
宋莉,廖万有,王烨军,苏有健,张永利,罗毅,廖珺,吴卫国
作物杂志    2017, 33 (6): 7-1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6.002
摘要426)   HTML8)    PDF(pc) (1454KB)(1160)    收藏

旱地作物合理间作绿肥既能缓解绿肥与主作物争地的矛盾,又能使绿肥更好地服务于主作物,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可持续性,保证粮食安全。从旱地作物间作的主要绿肥种类、绿肥品种选择原则,间作绿肥后对土壤肥力、主作物产量和品质、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阶段绿肥研究和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我国绿豆品种现状及发展趋势
田静, 程须珍, 范保杰, 王丽侠, 刘建军, 刘长友, 王素华, 曹志敏, 陈红霖, 王彦, 王珅
作物杂志    2021, 37 (6): 15-2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03
摘要713)   HTML29)    PDF(pc) (724KB)(1382)    收藏

绿豆是我国种植的主要食用豆之一,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调整种植结构、丰富人们膳食和农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共育成绿豆品种141个,育种手段实现了从农家品种提纯复壮、优异品种引进、系统选育、辐射诱变到杂交选育的转变,解决了绿豆品种中存在的生育期长、蔓生倒伏、产量低、抗性和适应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以来,杂交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合,使新品种的产量、抗病虫性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性进一步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绿豆产业出现了种植面积先增后减、进口量连年增加、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专用和多抗品种缺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绿豆产业及品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我国绿豆品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绿豆品种改良的主攻方向,旨在为我国绿豆产业发展和品种改良等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植物Dof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研究进展
张雪,尹悦佳,范贝,李慧杰,费小钰,崔喜艳
作物杂志    2016, 32 (2): 14-2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2.003
摘要956)   HTML22)    PDF(pc) (1546KB)(1122)    收藏

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蛋白是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其N-末端具含保守锌指结构的Dof结构域,能够识别AAAG序列;Dof转录因子能够发挥多种功能,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多变的C-末端,它是Dof蛋白的特异转录调控结构域。在植物中,Dof转录因子的功能主要与维管发育、叶片极性、保卫细胞特异基因的调控、碳氮代谢、种子发育和萌发、光响应及光周期调控的开花和花粉发育、次生代谢物合成、防御反应、生长素响应等生理过程有关。将这些进程归纳为组织分化、种子发育和代谢调节三个方面,通过对植物Dof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进行分析,为Dof转录因子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植物突变体库的作用及构建研究进展
高志勇,谢恒星,王志平,刘史力
作物杂志    2016, 32 (6): 16-1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6.003
摘要765)   HTML38)    PDF(pc) (1447KB)(1344)    收藏

发生突变的个体叫作突变体。突变体往往具有与野生型不同的表型,这样就为缺失组分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主要介绍了植物突变体库的作用及构建方法,重点论述了自发突变体库、理化诱变突变体库及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原理与特征,并对植物突变体库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李成荃
作物杂志    1998, 14 (3): 3-6.  
摘要262)      PDF(pc) (98KB)(1436)    收藏
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育种进展李成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合肥230031)1三系杂交水稻现状和面临的挑战1.1生产形势我国三系杂交稻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普及全国,走向世界,一直居国际领先地位。自1976年推广以来至1983年,全国种植面积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怀山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建议
陈怀亮, 任景全, 王连喜, 等
作物杂志    2012, 28 (1): 13-17.  
摘要157)      PDF(pc) (139KB)(1051)    收藏
概述了栽培技术、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等对怀山药产量和品质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为怀山药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认为环境气象因子(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日照、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与山药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关系的建立、适宜种植区精细化区划指标及模型的建立、气象灾害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是今后怀山药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棉花抗虫基因工程
俞志华
作物杂志    1999, 15 (3): 1-4.  
摘要241)      PDF(pc) (91KB)(1081)    收藏
本文综述了棉花抗虫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和持续农业中的意义,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及Bt抗虫棉商品化应用的现状,并讨论了Bt棉抗性预防的可能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研究进展
吴篆芳, 曹坳程, 郑建秋, 等
作物杂志    2013, 29 (1): 18-26.  
摘要304)      PDF(pc) (188KB)(1222)    收藏
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的研究现状,包括黄化曲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不同国家发生的黄化曲叶病毒种类、黄化曲叶病病征及该病的发病特点、流行规律、常用及主要的诊断方法、目前主要的防治技术。着重介绍了当前该病在中国各地区的分布及危害情况,并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间作群体生态生理研究进展
贺佳, 安曈昕, 韩学坤, 等
作物杂志    2011, 27 (4): 7-11.  
摘要134)      PDF(pc) (166KB)(953)    收藏
综述了国内外间作群体的生态生理研究进展,对间作群体的生态效应、生理效应、间作对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以及间作群体内的个体变化状况和效益做出分析,并对间作群体提出展望:向着粮、经、饲多元立体化产业发展;解决间作复合群体的各种矛盾,实现精耕细作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ITS2和psbA-trnH序列鉴别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
卫滢,詹若挺,梁红玲,王浩涵,黄海波
作物杂志    2017, 33 (5): 55-6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5.010
摘要416)   HTML3)    PDF(pc) (1679KB)(890)    收藏

基于ITS2和psbA-trnH序列鉴别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对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的ITS2和psbA-trnH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运用遗传距离分析、DNA Barcoding Gap和系统发育(NJ)树3种方法对其进行鉴别。结果,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的ITS2序列长度为237bp,GC含量为70.3%,保守率为86.08%,变异率为13.92%,ITS2序列上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存在较显著的DNA Barcoding Gap,其NJ树能准确鉴别出全部供试物种。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的psbA-trnH序列长度为290bp,GC含量为20.2%,保守率为53.10%,变异率为46.55%,psbA-trnH序列上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无明显的DNA Barcoding Gap,其NJ树仅能准确鉴别出海滨木巴戟和羊角藤。ITS2序列的物种鉴定能力优于psbA-trnH序列。因此,基于ITS2和psbA-trnH序列能成功鉴别巴戟天及其3种近缘植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作物在水分逆境下的光合作用
邹琦
作物杂志    1994, 10 (5): 1-4.  
摘要173)      PDF(pc) (369KB)(1117)    收藏
作物在水分逆境下的光合作用邹琦(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随着我国人口的激增与耕地的锐减,我国水资源,特别是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已成为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地下水的过分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浸等生态灾难,并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转Bt cry1Ah/2mG2-epsps双价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研究
赫福霞, 郎志宏, 张杰, 陆伟, 何康来, 黄大昉
作物杂志    2012, 28 (6): 29-33.  
摘要159)      PDF(pc) (838KB)(888)    收藏
构建了含有Bt杀虫基因cry1Ah和耐草甘膦基因2mG2-epsps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MAGUHM,通过基因枪轰击Q31×Z31杂交组合的胚性愈伤组织,以2mG2-epsps为筛选标记,通过1mmol/L草甘膦异丙胺盐筛选,获得T0代转化植株80株,其中PCR检测有36株为阳性植株,阳性率达45%。对得到的阳性植株的T1、T2代进行了跟踪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并正确表达。草甘膦及玉米螟抗性检测结果表明,有5个转基因品系表现出具有耐草甘膦和抗虫的双重特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玉米抗真菌病害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温胜慧, 杨俊伟, 王洋, 李公建, 翁建峰, 段灿星, 贾鑫, 王建军
作物杂志    2023, 39 (3): 1-1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3.03.001
摘要474)   HTML24)    PDF(pc) (566KB)(1031)    收藏

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在玉米叶片、茎秆和雌穗等部位及生长发育的各阶段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及品质。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全基因组及多组学技术的利用为玉米抗病基因的挖掘及抗性机制的解析提供了更可靠和更便捷的方式,通过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改良现有种质也逐渐成为培育抗性种质的有效方式。本文综述了玉米常见真菌病害的抗病遗传、基因克隆及其育种利用的最新进展,展望了新抗病基因的挖掘和机理解析、广谱抗病基因及基因编辑等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以期促进玉米优良抗病新品种的培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雪莲果无公害栽培技术
张兆林
作物杂志    2009, 25 (3): 92-95.  
摘要129)      PDF(pc) (340KB)(1206)    收藏
介绍了雪莲果的原产地和中国引种栽培,针对略阳县地理、气候和土壤的现状,依据雪莲果的特征特性,制定了无公害栽培及其病虫防治等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闻公告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