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5期: 23524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34
葛昌斌1,2(), 秦素研1(), 黄杰1,2, 曹燕燕1,2, 廖平安1,2
Ge Changbin1,2(), Qin Suyan1(), Huang Jie1,2, Cao Yanyan1,2, Liao Pingʼan1,2
摘要:
为探究秸秆还田后采取何种耕作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2016-2021年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前韩村开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的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耕深25cm(T1),秸秆全量还田、耕深15(T2)、20(T3)、25(T4)和30cm(T5)处理,研究秸秆还田状态下微调的耕作方式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千粒重、病情指数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5处理的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千粒重、病情指数和DON含量均是最优值(除T1外),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从优到劣为T1>T5>T4>T3>T2,秸秆不还田T1处理表现最优,秸秆还田下T5处理表现最优,且T1和T5处理的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后T5处理的耕作方式最有利于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高质量连年秸秆还田不会造成赤霉病流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病情指数与DO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DO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4月份平均气温与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但效果不明显。
[1] | 陈文超, 徐生, 朱安宁, 等.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碳、氮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9):224-230. |
[2] | 赵亚丽, 郭海斌, 薛志伟, 等.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6):1785-1792. |
[3] | 乔玉强, 曹承富, 赵竹, 等.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4):727-731. |
[4] | 葛昌斌, 廖平安, 黄全民, 等. 增施秸秆腐熟剂对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11):77-80. |
[5] | 游东海, 田霄鸿, 把余玲, 等.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7):167-172. |
[6] |
Bai G H, Shaner G. Management and resistance in wheat and barley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 2004, 42(1):135-161.
doi: 10.1146/annurev.phyto.42.040803.140340 |
[7] | 张爱民, 阳文龙, 李欣, 等. 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现状与展望. 遗传, 2018, 40(10):858-873. |
[8] | 彭红, 吕国强, 程家合, 等. 2018 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中国植保导刊, 2018, 38(8):67-70. |
[9] |
Blandino M, Minelli L, Reyneri A. Strategies for the chemical control of Fusarium head blight:effect on yield,alveographic parameters and deoxynivalenol contamination in winter wheat grain.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06, 25(3):193-201.
doi: 10.1016/j.eja.2006.05.001 |
[10] |
Champeil A, Fourbet J F, Doré T, et al. Influence of cropping system on Fusarium head blight and mycotoxin levels in winter wheat. Crop Protection, 2004, 23(6):531-537.
doi: 10.1016/j.cropro.2003.10.011 |
[11] | 张煜, 李正玲, 王震, 等.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型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40(3):270-277. |
[12] |
Dill M R, Jones R K. The effect of previous crop residues and tillage on Fusarium head blight of wheat. Plant Disease, 2000, 84(1):71-76.
doi: 10.1094/PDIS.2000.84.1.71 pmid: 30841225 |
[13] |
Rossi V, Giosuè S, Pattori E, et al. A model estimating the risk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on wheat, Bulletin OEPP/EPPO Bulletin, 2003, 33(3):421-425.
doi: 10.1111/j.1365-2338.2003.00667.x |
[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小麦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NY/T 1443.4-2007, 2007. |
[15] | 徐飞, 杨共强, 王俊美, 等. DON毒素在小麦赤霉病抗感品种麦穗组织中的积累分析. 植物保护, 2016, 42(1):125-128. |
[16] | 徐飞, 宋玉立, 王俊美, 等.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和麦穗组织中DON毒素积累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14, 44(6):651-657. |
[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 2017. |
[18] | 徐飞, 宋玉立, 王俊美, 等. 不同侵染时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DON积累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18, 44(6):129-135. |
[19] | 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 等. 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2176-2183. |
[20] | 于思勤, 马忠华, 张猛, 等.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中国植保导刊, 2018, 39(2):53-60. |
[21] | 吴佳文, 杨荣明, 朱凤, 等. 2015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探讨. 中国植保导刊, 2016, 36(10):31-34,49. |
[22] | 宋玉立, 何文兰, 杨共强, 等.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河南农业科学, 2000(4):14. |
[23] | 商鸿生, 王树权, 井金学. 关中灌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5):71-75. |
[24] | 姚克兵, 庄义庆, 尹升, 等.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植物保护, 2018, 44(1):205-209. |
[25] | 陈云, 王建强, 杨荣明, 等. 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植物保护, 2017, 43(5):11-17. |
[26] | 穆长安, 李志. 秸秆还田对黄淮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11):179-180,189. |
[27] | 邓云, 江文清, 周仕全, 等. 南平市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气象条件的关系. 福建稻麦科技, 2011, 29(4):32-35. |
[28] | 杜利敏. 小麦赤霉病预报中的温湿度气象指标. 南方农业, 2015, 9(30):201-202. |
[1] | 熊又升, 熊汉锋, 郭衍龙, 王海生, 刘威, 严与向, 谢媛园, 周剑雄, 杨立军. 减量施肥模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中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6): 118123 |
[2] | 张东霞, 秦安振. 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蒸散量及其水热关系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6): 145151 |
[3] | 惠超, 杨卫君, 邓天池, 陈雨欣, 宋世龙, 张金汕, 石书兵. 生物炭用量对灌区春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6): 201207 |
[4] | 沈文远, 陈昕钰, 余徐润, 吴云飞, 陈刚, 熊飞. 根际温度胁迫对小麦根系形态及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2, (6): 2332 |
[5] | 朱启迪, 李艳艳, 卢萌, 林圣哲, 余成强, 刘轲. 小麦不同穗位籽粒品质和形态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6): 8892 |
[6] | 孙允超, 彭科研, 冯盛烨, 冀传允, 吕鹏, 鞠正春. 宽幅精播中行距与幅宽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30134 |
[7] | 唐江华, 杜孝敬, 徐文修, 苏丽丽, 房彦飞, 许潮, 安崇霄. 秸秆全量还田下土壤氮素特征对耕作措施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22, (5): 135140 |
[8] | 王燕, 李廷友, 王豆, 李佳薇, 彭雯璐, 芮海云. 异甜菊醇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41145 |
[9] | 常海刚, 李广, 袁建钰, 谢明君, 祁小平. 不同施肥方式对甘肃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60166 |
[10] | 李宁, 刘彤彤, 杨进文, 史雨刚, 王曙光, 孙黛珍. 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型小麦品种的生理差异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5): 8796 |
[11] | 于国宜, 孔令聪, 张亮, 韦志, 王永玖, 王智, 杜祥备. 不同新型肥料对小麦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93198 |
[12] | 周吉红, 王俊英, 孟范玉, 佟国香, 梅丽, 刘国明, 王燕, 罗军, 解春源. 耕作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99204 |
[13] | 梁伟琴, 贾莉, 郭黎明, 李应兰, 胡亚峰, 陈小花, 马旭凤, 李静.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干物质累积与植株氮素转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242248 |
[14] | 简俊涛, 王清华, 杨辉, 刘骏, 朱传杰, 李玉鹏, 张彬, 张震, 全洪雷, 谢彦周, 王成社. 黄淮南部小麦新品种(系)在过渡生态区南阳盆地利用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4): 4653 |
[15] | 宋全昊, 金艳, 宋佳静, 陈杰, 赵立尚, 白冬, 陈亮, 朱统泉. 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2, (4): 69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