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5期: 13013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18
孙允超1(), 彭科研2, 冯盛烨1, 冀传允1, 吕鹏2, 鞠正春2()
Sun Yunchao1(), Peng Keyan2, Feng Shengye1, Ji Chuanyun1, Lü peng2, Ju Zhengchun2()
摘要:
为探究小麦宽幅精播增产机理,设置了行距20、25和30cm,幅宽3、6、9、12和15cm,研究其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行距与幅宽可促进产量的提高,幅宽小于9cm时,产量随幅宽的增加而增加,幅宽大于9cm时,籽粒产量随幅宽增加而减少,以行距25cm且幅宽9cm产量最高;花后21~28d是籽粒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花后14~28d是小麦地上部干物质转化最快的时期;行距与幅宽的增大增加了各营养器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但行距大于25cm、幅宽大于9cm时抑制了营养器官中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
[1] | 赵海波, 于凯, 曲日涛, 等.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2012(6):42-45. |
[2] | 董庆裕. 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山东科技报, 2011-09-30(2). |
[3] |
Ye Y, Wang G, Huang Y, et al. Understanding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yield-trait relationships in modern wheat varietie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1, 124(3):316-322.
doi: 10.1016/j.fcr.2011.06.023 |
[4] | 牟会荣, 姜东, 戴廷波, 等. 遮荫对小麦旗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2):599-606. |
[5] | 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 等.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9, 35(1):124-131. |
[6] | 马东云, 郭天财, 王晨阳, 等. 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8, 34(6):1027-1033. |
[7] | 王月福, 于振文, 李尚霞, 等. 土壤肥力与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1):1868-1872. |
[8] | 孟范玉, 周吉红, 王俊英, 等. 2BJK-8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在北京地区适宜行距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2015(4):88-90. |
[9] |
李世莹, 冯伟, 王永华, 等. 宽幅播种带间距对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8):758-767.
doi: 10.3724/SP.J.1258.2013.00079 |
[10] | 冯荣成, 郭爱芳, 朱晓玲, 等. 小麦宽幅精播不同播量对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6-8. |
[11] | 王奎良, 赵海波, 胡乐奇, 等.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2012(9):60-62. |
[12] | 殷复伟, 王文鑫, 谷淑波, 等. 株行距配置对宽幅播种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38(6):710-717. |
[13] | 李世莹, 王永华, 冯伟, 等. 宽幅带播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2):320-324. |
[14] |
段剑钊, 李世莹, 郭彬彬, 等. 宽幅播种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5, 29(10):2013-2019.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2013 |
[15] | 党伟, 马超, 赵强, 等.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2015, 19(2):15-17. |
[16] |
李世莹, 冯伟, 王永华, 等. 宽幅播种带间距对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8):758-767.
doi: 10.3724/SP.J.1258.2013.00079 |
[17] | 李朝霞, 赵世杰, 孟庆伟, 等. 高粒叶比小麦群体生理基础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2002, 22(4):79-83. |
[18] | 邵敏敏, 黄玲, 徐兴科, 等. 不同行距与幅宽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19, 51(4):30-34. |
[19] | 王玉杰, 王永华, 韩磊, 等.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5):894-900. |
[20] | 吴祯, 张保军, 海江波, 等. 不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7, 37(10):1377-1382. |
[1] | 熊又升, 熊汉锋, 郭衍龙, 王海生, 刘威, 严与向, 谢媛园, 周剑雄, 杨立军. 减量施肥模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中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6): 118123 |
[2] | 张东霞, 秦安振. 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蒸散量及其水热关系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6): 145151 |
[3] | 惠超, 杨卫君, 邓天池, 陈雨欣, 宋世龙, 张金汕, 石书兵. 生物炭用量对灌区春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6): 201207 |
[4] | 沈文远, 陈昕钰, 余徐润, 吴云飞, 陈刚, 熊飞. 根际温度胁迫对小麦根系形态及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2, (6): 2332 |
[5] | 朱启迪, 李艳艳, 卢萌, 林圣哲, 余成强, 刘轲. 小麦不同穗位籽粒品质和形态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6): 8892 |
[6] | 历艳璐, 王俊鹏, 于欣志, 魏宏磊, 陈麒宇, 赵洪祥, 徐晨, 边少锋, 张治安. 冷凉区不同地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24129 |
[7] | 王燕, 李廷友, 王豆, 李佳薇, 彭雯璐, 芮海云. 异甜菊醇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41145 |
[8] | 常海刚, 李广, 袁建钰, 谢明君, 祁小平. 不同施肥方式对甘肃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160166 |
[9] | 葛昌斌, 秦素研, 黄杰, 曹燕燕, 廖平安. 耕作方式对小麦赤霉病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235240 |
[10] | 李睿, 董立强, 商文奇, 于广星, 代贵金, 王铮, 李跃东. 水稻苗期不同喷淋间隔处理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5): 249254 |
[11] | 李宁, 刘彤彤, 杨进文, 史雨刚, 王曙光, 孙黛珍. 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型小麦品种的生理差异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5): 8796 |
[12] | 孙庆圣, 原程, 张玉先. 减施氮肥和接种根瘤菌对黑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32137 |
[13] | 于国宜, 孔令聪, 张亮, 韦志, 王永玖, 王智, 杜祥备. 不同新型肥料对小麦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93198 |
[14] | 周吉红, 王俊英, 孟范玉, 佟国香, 梅丽, 刘国明, 王燕, 罗军, 解春源. 耕作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99204 |
[15] | 梁伟琴, 贾莉, 郭黎明, 李应兰, 胡亚峰, 陈小花, 马旭凤, 李静.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干物质累积与植株氮素转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2422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