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杂粮作物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四个糜子主栽品种在甘肃会宁的适宜播期分析
任瑞玉,何继红,董孔军,张磊,刘天鹏,杨天育
作物杂志    2019, 35 (1): 152-15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1.025
摘要170)   HTML7)    PDF(pc) (717KB)(124)    收藏

在甘肃会宁,选用陇糜10号(B1)、陇糜11号(B2)、晋黍9号(B3)、龙黍21号(B4)等4个糜子品种,设4月23日(A1)、5月4日(A2)、5月12日(A3)、5月24日(A4)、6月3日(A5)等5个播期,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糜子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B1的株高、主穗长、主茎粗、单株穗重、单株草重等指标均在A2播期表现最高;B2的株高、千粒重等指标均在A1播期表现最高,主茎粗、单株穗重、单株草重等指标均在A2播期表现最高;B3的株高、主茎粗、单株草重等指标均在A2播期表现最高,单株穗重、千粒重等指标均在A3播期表现最高;B4的主穗长、主茎粗、单株穗重、单株草重、千粒重等指标均在A4播期表现最高;品种B1、B2、B3、B4分别在A2、A1、A3、A4播期的产量最高,为3 413.31、3 603.47、2 883.11、2 733.03kg/hm 2。综合播期对不同糜子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会宁糜子产区及相似生态区,品种陇糜10号(B1)适宜的播期是5月4日左右;陇糜11号(B2)适宜的播期是4月23-28日;晋黍9号(B3)适宜的播期是5月7-12日;龙黍21号(B4)适宜的播期是5月24日左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不同播期对糜子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景小兰,李志华,董旭
作物杂志    2019, 35 (1): 146-15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1.024
摘要222)   HTML9)    PDF(pc) (610KB)(141)    收藏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糜子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6个糜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山西晋中榆次设5个播期试验,研究了播期对糜子品种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中当地播期B5(7月15日)糜子不能安全成熟。其余4个播期糜子均能正常成熟,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生育期都缩短,各品种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蘖等形态特性及单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整体上随着播期的推迟呈减小趋势。从产量来看,晋黍9号、汾黍6号适宜早播,在5月底播种,汾黍6号产量最高可达5 913.63kg/hm 2;伊糜5号、固糜21号、榆糜2号及保黍1号则宜晚播,6月初播种,榆糜2号产量最高可达6 306.96kg/hm 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春播谷子成熟期抗倒伏性研究
杜艳伟,赵晋锋,王高鸿,李颜方,赵根有,阎晓光
作物杂志    2019, 35 (1): 141-14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1.023
摘要224)   HTML2)    PDF(pc) (453KB)(134)    收藏

试验以长谷4号、长生13和晋谷21为材料,在成熟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测定7个性状指标,分析其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倒伏指数均以黄熟期最大,乳熟期最小;从基部第2节间~第6节间,倒伏指数依次增加,抗倒伏性依次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第2节间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度和单株穗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单株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度呈正相关,与基部第2节间直径和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呈负相关,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倒伏指数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单株鲜重、重心高度、株高、基部第2节间直径、基部第2节间长度和单株穗鲜重。由研究结果可见,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和重心高度可作为评价谷子成熟期抗倒伏性的通用指标,对选育抗倒伏谷子新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干旱胁迫对不同藜麦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温日宇,刘建霞,张珍华,郭耀东,代旭瑶,姜庆国,樊丽生
作物杂志    2019, 35 (1): 121-12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1.020
摘要412)   HTML22)    PDF(pc) (743KB)(236)    收藏

为研究不同干旱程度对不同藜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期耐旱性的影响,以忻藜1号(黑藜)、忻藜2号(白藜)和忻藜3号(红藜)为材料,采用培养皿萌发、土培育苗的方法,设置6个PEG 6000浓度梯度(0、5%、10%、15%、20%、25%),对3种藜麦的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测定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下胚轴长、根长等指标和幼苗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PEG 6000浓度的升高,藜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和根长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用回归分析求得白藜半致死PEG 6000干旱胁迫浓度为20.02%,黑藜为20.25%,红藜为24.70%;(2)随着PEG 6000浓度的升高,3种藜麦幼苗SOD和POD活性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MDA和脯氨酸含量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可得,红藜耐旱性最强,黑藜次之,白藜最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东灰山遗址荞麦子粒的发现及年代分析
魏益民
作物杂志    2019, 35 (1): 85-8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1.014
摘要199)   HTML4)    PDF(pc) (847KB)(139)    收藏

荞麦是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作物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和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是发现的作物种类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坝文化)。整理文献发现,在东灰山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炭化小麦子粒外,还发现了大麦、黑麦、谷子和糜子的子粒。采用遗址剖面文化层土壤样本浮选法,获得了一批碳化植物样本。在这些植物样本中,首次发现和鉴定了3粒完整的碳化荞麦子粒。经碳同位素测年鉴定,荞麦子粒距今为3610-3458年。这一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荞麦已作为农作物在河西地区种植;同时也为荞麦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提供了新的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新疆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崔宏亮,邢宝,姚庆,张琴萍,杨修仕,么杨,任贵兴,秦培友
作物杂志    2019, 35 (1): 32-3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1.005
摘要817)   HTML20)    PDF(pc) (589KB)(197)    收藏

藜麦作为早期从南美引进的特色杂粮作物,近几年已在我国18个省(区)推广应用,有望发展成为一特色的新兴产业。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疆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为今后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优势大于劣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可利用藜麦耐旱、耐盐碱、耐寒等特性以及可作为粮饲兼用作物,扩大种植规模;坚持以市场为中心,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合理种植。通过发挥产品开发和“互联网+农业”等产业优势,拓市场、引人才、建基地、强科技、抓产业,必能实现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生态环境保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高淀粉加工专用型马铃薯育种研究进展
张红,郑世英,梁淑霞,陈广凤,王明友
作物杂志    2019, 35 (1): 9-1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1.002
摘要364)   HTML9)    PDF(pc) (490KB)(222)    收藏

马铃薯淀粉具有其他淀粉不能替代的独特品质和功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纺织、造纸、饲料等领域。国内马铃薯淀粉的年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淀粉加工专用型新品种选育是目前我国马铃薯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概述了马铃薯淀粉的特性、需求,国内外高淀粉专用马铃薯的育种现状,马铃薯淀粉产量构成及遗传特性,马铃薯淀粉合成主要相关酶及其基因表达,各种育种途径、方法在高淀粉加工专用马铃薯选育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为马铃薯高淀粉加工专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栽培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孙梦媛,刘景辉,杨彦明
作物杂志    2016, 32 (5): 101-10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5.017
摘要156)   HTML11)    PDF(pc) (1717KB)(137)    收藏

为明确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克新1号马铃薯品种为材料,设全膜双垄垄上播种(A1)、全膜单垄垄上播种(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A3)和露地常耕平作(CK)4种栽培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均能够提高各生育时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效果最好;与露地常耕平作相比,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可以极显著或显著提高马铃薯株高、冠幅、茎粗及叶片SPAD值。同时,全膜垄作栽培方式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降低马铃薯青薯率和烂薯率,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比全膜双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5.53%, 比全膜单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14.23%,其中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密度对高粱品种辽杂19群体子粒灌浆的效应
柯福来,朱凯,邹剑秋
作物杂志    2016, 32 (5): 141-14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5.024
摘要179)   HTML9)    PDF(pc) (1664KB)(104)    收藏

2014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试验田,通过不同密度处理(60 000、75 000、90 000、105 000、120 000株/hm 2),分析高产高粱品种辽杂19群体子粒灌浆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表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中密度(90 000株/hm 2)条件下群体产量显著高于低密度(60 000株/hm 2)、高密度(105 000株/hm 2)和超高密度(120 000株/hm 2)群体。各密度处理高粱群体子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中密度高粱群体子粒平均灌浆速率($\bar{G}$)、最大灌浆速率(Gmax)显著高于低密度、超高密度群体。不同密度高粱群体子粒活跃灌浆期(D)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群体子粒灌浆速率是影响高粱产量的主要因素;群体线性灌浆期的灌浆速率(P2)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因此提高P2可能是增产的关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谷子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
代小冬,徐心志,朱灿灿,杨育峰,秦娜,王雁楠,王春义,杨晓平,杨国红,李君霞
作物杂志    2016, 32 (5): 147-15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5.025
摘要188)   HTML7)    PDF(pc) (1612KB)(127)    收藏

采用“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对谷子氮、磷、钾肥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对谷子产量进行肥效模型拟合,得出氮、磷、钾肥的最优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以显著增加谷子的穗长、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和产量。氮、磷、钾肥对谷子经济性状的影响为氮>磷>钾。通过三元二次肥效模拟方程可以得出,豫谷23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 165.33kg/hm 2、P2O5 115.93kg/hm 2、K2O 32.48kg/hm 2。通过一元二次肥效模拟方程可以得出,豫谷23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 162.66kg/hm 2、P2O5 109.30kg/hm 2、K2O 32.68kg/hm 2。因此,豫谷23施肥时,应以氮、磷肥为主,兼施钾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两种配方快速分离纯化马铃薯致病疫霉菌株效果的比较
王蓓蓓,蒋继志,李颖,万安琪,桂春爽,黄英菊,杨志辉,朱杰华
作物杂志    2016, 32 (5): 160-16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5.028
摘要201)   HTML2)    PDF(pc) (2042KB)(111)    收藏

为了能在田间快速分离马铃薯致病疫霉菌株,同时能将实验室内被污染的致病疫霉菌株有效地纯化出来,对在黑麦培养基中添加制霉菌素配方和红药水配方分离致病疫霉菌株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从田间马铃薯病叶上直接分离致病疫霉菌株时,制霉菌素配方的纯化率高于红药水配方,分别为74%和52%;在分离实验室受杂菌污染的致病疫霉菌株时,红药水配方的纯化率高于制霉菌素配方,分别为78%和36%;两种配方对致病疫霉菌株后期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制霉菌素配方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红药水配方,两者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5.79%和18.63%;然而,两种配方对致病疫霉菌株后期产生孢子囊的数量、孢子囊直接萌发和游动孢子释放、致病疫霉菌丝体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在3个感病马铃薯品种上的致病性也均没有明显影响。田间病叶上采集的致病疫霉菌株在制霉菌素配方的黑麦培养基冻存管中20℃最长可保存16个月,表明制霉菌素配方更适合于田间快速分离纯化致病疫霉菌株,而红药水配方更适合于分离纯化实验室内被污染的致病疫霉菌株。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影响马铃薯单叶节茎段形成腋芽薯的因素
滕跃,姜锦实,周大敏,鱼香婷,蒋兆坤,李葵花
作物杂志    2016, 32 (5): 170-17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5.030
摘要138)   HTML3)    PDF(pc) (1682KB)(155)    收藏

探讨东农303马铃薯组培栽植苗不同状态下的单叶节茎段对腋芽薯形成的影响,并对腋芽薯形成过程中叶片中叶绿素和N、P、K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倍液MS大量元素浇灌栽植的植株单叶节茎段形成腋芽薯效果最佳,移栽40d植株的上部单叶节茎段形成的腋芽薯重为0.79g;植株下部的茎段,扦插5d即可形成腋芽薯;去顶芽6d的植株上部茎段形成的腋芽薯重为0.93g。腋芽薯形成过程中,叶绿素a和b含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大时期分别为扦插后3~5d和4~5d,但叶绿素a和b间比值较平稳。扦插苗叶片中K含量最高,P含量最低,且腋芽薯形成过程中,N、P、K含量变化均呈下降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马铃薯块茎不同部位糖类物质的变化特点
姜海洋,马光恕,王萌,施园,高铃铃,廉华
作物杂志    2016, 32 (6): 73-7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6.013
摘要179)   HTML2)    PDF(pc) (1833KB)(118)    收藏

以克新13号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旱作模式下测定出苗后60~90d块茎不同部位糖类物质的含量,研究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不同部位糖类物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糖类在块茎各部位间的含量有差异:不同部位随着生育期的推移淀粉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髓部最高;蔗糖、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髓部的蔗糖含量最高,皮层区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还原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均为皮层区最高。相关分析表明,髓部淀粉含量与还原糖、蔗糖、可溶性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块茎髓部对淀粉积累起了关键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米苦荞果壳率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崔娅松, 王艳, 杨丽娟, 吴朝昕, 周飘, 冉盼, 陈庆富
作物杂志    2019, 35 (2): 51-6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2.008
摘要529)   HTML79)    PDF(pc) (689KB)(592)    收藏

以薄壳黑米荞BRT2016-1和迟开裂型黑米荞BRT2016-2为母本、厚壳不落粒野苦荞WT2016-1和长黑粒苦荞T2016-1为父本,组配成3类杂交组合(A、B、C),对杂交组合F2和F3群体果壳率、粒长、粒宽、粒重、果仁重、粒长/粒宽(长/宽)6个目标性状进行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果壳率广义遗传力平均为0.71,组合间变幅为0.42~0.91;狭义遗传力平均为0.18,组合间变幅为0.07~0.27;广义遗传力与狭义遗传力数值相差极大。与果壳率相关的5个目标性状(粒长、粒宽、粒重、果仁重、长/宽)组合间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84、0.89、0.90、0.78、0.71,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32、0.30、0.25、0.21、0.28。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壳率与粒长、粒宽、粒重的平均正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其中,F2植株中,平均相关系数依次为0.077、0.145、0.099;F3家系中,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177、0.253、0.428。果壳率与果仁重在组合A和组合C中呈负相关关系,果仁重越大,果壳率越小。通径分析表明,粒重和果仁重对果壳率直接效应最大,前者为正效应,后者为负效应,两个性状5个组合的F2植株平均直接效应分别为4.072、-4.087,平均间接效应分别为5.574、-5.570,F3家系平均直接效应分别为1.284、-1.251,平均间接效应分别为2.526、-2.524,且间接效应均大于直接效应。因此,低果壳率的选择应着重考虑粒重、果仁重两个性状的效应,且需兼顾粒长、粒宽、长/宽性状的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马铃薯高类胡萝卜素资源材料筛选
郝智勇,杨广东,邱广伟,胡尊艳,王立春,王海艳
作物杂志    2019, 35 (2): 71-7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2.010
摘要192)   HTML4)    PDF(pc) (930KB)(209)    收藏

为了筛选高类胡萝卜素的马铃薯资源材料,对62份马铃薯材料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评价,利用丙酮和石油醚的混合物提取类胡萝卜素,采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同时测定了其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马铃薯类胡萝卜素含量可划分为3个区间,小于32.97μg/100g、32.97~60.38μg/100g、大于60.38μg/100g,筛选出高于60.38μg/100g的高类胡萝卜素资源材料13份,以黄肉品种为主,其中728-6、Kuroda、白头翁、орбита和米拉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70.39、72.12、74.88、78.93、91.84μg/100g。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与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该试验最终筛选出的728-6和Kuroda可以作为今后高类胡萝卜素马铃薯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不同春谷品种支链淀粉含量与营养品质指标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付颖,沈轶男,刘艳春,柴晓娇,王显瑞,白晓雷,李书田
作物杂志    2019, 35 (2): 90-9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2.013
摘要171)   HTML3)    PDF(pc) (411KB)(202)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与品质检测,分析了4个不同春谷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与营养品质指标及农艺性状的内在联系,旨在为优质春谷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支链淀粉含量与灰分显著正相关,与粗蛋白及直链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刚毛长度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粗和出谷率显著负相关。因此谷子品种选育中,可将不同品系的营养品质指标与农艺性状相结合,提高育种的针对性和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9个燕麦品种在晋北地区的生产性能及饲用价值综合评价
杨富,郑敏娜,康佳惠,梁秀芝,姜超,李荫藩
作物杂志    2019, 35 (2): 94-9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2.014
摘要238)   HTML6)    PDF(pc) (605KB)(238)    收藏

在晋北农牧交错区,以9个燕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观测其产草量、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等,并利用常规分析技术对3个营养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草莜1号、牧乐思、远杂一号3个品种在孕穗期至开花期的鲜、干草产量较高,开花期草莜1号的干草产量达9 000kg/hm 2以上;草莜1号的穗长最长,为24.56cm;牧乐思的穗铃数最大,达到84.64;远杂一号的穗粒数最多,为621.00;牧乐思和坝莜18号的穗粒重最大,分别为17.16和16.28g,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甜燕麦的千粒重最大,为44.03g,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9个燕麦品种的可消化干物质为63.62%~69.05%,干物质采食量为1.91%~2.22%;白燕2号的饲料相对值较高,为114.89,与甜燕麦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燕麦品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GL381、牧乐思和甜燕麦适宜作为牧草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施肥对蚕豆根瘤及产量的影响
高运青,李姝彤,尚启兵,石俊春,徐东旭
作物杂志    2019, 35 (2): 164-16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2.025
摘要156)   HTML5)    PDF(pc) (437KB)(136)    收藏

针对冀北蚕豆主产区,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蚕豆根瘤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磷钾肥可以促进根瘤的形成;在盛花期,根瘤的数量和干重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N60施氮水平时根瘤的数量(56.0个/株)和干重(0.121g/株)值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6.6%和49.4%;在成熟期,根瘤数量和干重均随着氮肥的增加整体呈降低趋势,氮肥抑制根瘤的形成。施用磷钾肥和氮磷钾肥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对照处理。适量的氮肥与磷钾肥配施可促进蚕豆根、茎、叶、子粒的生长,过多的氮肥则会抑制植株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膜间喷施芽前除草剂对谷子安全性及对杂草防效的影响
刘韶光,赵夏童,宋喜娥,原向阳,董淑琦,郭美俊,郭平毅
作物杂志    2019, 35 (2): 173-17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2.027
摘要186)   HTML3)    PDF(pc) (546KB)(284)    收藏

筛选对谷子安全且杀草效果较好的谷田芽前除草剂品种及施用剂量。以张杂谷10号为材料,针对覆膜穴播谷子膜间杂草危害问题,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两种芽前除草剂,设置不同剂量(乙草胺:2.25、4.50、6.75、9.00L/hm 2;异丙甲草胺:3.00、6.00、9.00、12.00L/hm 2),于谷子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处理,从出苗率、形态指标、产量考察除草剂对谷子的安全性,从杂草株数、鲜重考察除草剂的防效。结果表明:2.25L/hm 2剂量的乙草胺和3.00、6.00L/hm 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对谷子较安全,出苗率、株高、叶面积等形态指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可使谷子不同程度地增产;4.50~9.00L/hm 2剂量的乙草胺和9.00~12.00L/hm 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较好,最高可达99%以上,对阔叶杂草防效最高可达90%以上,但显著抑制谷子出苗、株高和叶面积,对产量也有一定影响。因此,覆膜穴播谷田应用乙草胺推荐2.25L/hm 2,异丙甲草胺推荐6.00L/hm 2,对谷子安全且能有效控制谷田杂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不同配套栽培措施对商薯9号产量及杂草防控的影响
刘亚军,储凤丽,王文静,胡启国,杨爱梅
作物杂志    2019, 35 (2): 179-18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2.028
摘要202)   HTML6)    PDF(pc) (459KB)(170)    收藏

为探究除草剂和地膜覆盖配套栽培对甘薯生长发育和杂草防控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除草剂和地膜覆盖对甘薯田间杂草防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除草剂、无地膜覆盖处理相比,除草剂和地膜覆盖配套栽培对甘薯田间杂草防控、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均有一定的积极效应,而在不同除草剂和地膜覆盖处理中,50%乙草胺乳油×黑色地膜处理对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最好,33%二甲戊乐灵乳油配套透明地膜或黑色地膜对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最低,33%二甲戊乐灵乳油除草效果不佳;50%乙草胺乳油×透明地膜处理薯块干物率最高,蔓茎干物率、T/R值最低;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透明地膜处理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及商品薯率最高;除草剂与地膜覆盖对甘薯杂草防控、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综合杂草防控、薯块品质等因素,生产上应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和透明地膜配套栽培较为适宜。研究结果为商薯9号杂草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复配种衣剂对豌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董立峰,林小虎,刘春荣,侯桂双,张春璐,付金锋,王凤宝
作物杂志    2019, 35 (2): 185-19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2.029
摘要160)   HTML4)    PDF(pc) (489KB)(179)    收藏

选用亮盾(杀菌种衣剂)、高巧(杀虫种衣剂,间接防治病毒病)和凯普克(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药剂进行复配,对甜豌3号、绿宝、宝峰6号和食荚大菜豌1号等4个菜豌豆品种进行种子包衣,根据出苗率、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等,研究确定最佳药种比。结果表明,药种比为1∶0.5时,甜豌3号和绿宝出苗受抑制;药种比为1∶7.5时,出苗率、农艺性状和产量无显著变化;药种比为1∶5.0时出苗率最高,幼苗长势最好,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20.5%。因此,复配种衣剂处理豌豆种子的最佳配比是:亮盾10mL、高巧20mL和凯普克10mL混匀包衣5.0kg豌豆种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施氮量对高粱产量、品质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曹晓燕, 武爱莲, 王劲松, 董二伟, 焦晓燕
作物杂志    2021, 37 (2): 108-11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15
摘要291)   HTML7)    PDF(pc) (896KB)(214)    收藏

为了更好地对高粱进行氮素管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高粱生长、籽粒产量及品质、氮素累积及转运利用的影响。选取肥力较低的土壤,设6个氮水平:0(N0)、0.05(N1)、0.1(N2)、0.2(N3)、0.4(N4)和0.6g/kg(N5)(风干土)。结果表明,N3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叶片SPAD值、籽粒产量、穗粒数及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N0和N5处理;N3处理籽粒淀粉含量低于N1处理,但淀粉产量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单宁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蛋白质总产量以N3和N4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鞘中NO3--N含量增加,N3处理挑旗期和穗花期叶鞘中NO3--N含量明显高于N0、N1和N2,但在灌浆期N0~N3处理间硝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N3处理从茎叶向籽粒的转运率最高,达到76.76%。综上,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高粱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且在生长前期提高了叶鞘中硝态氮累积,能协调籽粒产量和功能成分的关系,获得较高的淀粉和蛋白总产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旱地糜子生长、产量及土壤环境对不同覆膜种植方式的响应
张晓娟, 张尚沛, 程炳文, 罗世武, 王勇, 杨军学, 王晓军
作物杂志    2021, 37 (2): 124-12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17
摘要209)   HTML3)    PDF(pc) (688KB)(213)    收藏

研究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宁南山区旱地糜子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旨在探索适宜宁南山区旱地糜子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为糜子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连续2年通过3种覆膜种植方式(膜上、膜侧及起垄覆膜),以未覆膜的露地平播为对照,研究分析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旱地糜子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起垄覆膜提高了糜子的株高和生物量,生育期明显缩短,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他处理,产量显著提高。覆膜种植明显改善了0~40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及有机碳含量,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变低;覆膜种植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起垄覆膜种植对土壤整体肥力的改善效果最明显。起垄覆膜种植方式可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是适合宁南干旱半干旱区糜子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谷子miR169家族及其靶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卢平, 康庆芳, 赵孟瑶, 张凤洁, 武强强, 马芳芳, 王宇珅, 韩渊怀, 王兴春, 李雪垠
作物杂志    2022, 38 (2): 54-6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08
摘要199)   HTML4)    PDF(pc) (1341KB)(190)    收藏

microRNA广泛参与植物中多个生长发育过程,miR169家族是最保守的miRNA家族之一。对谷子miR169sit-miR169)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碱基保守性、二级结构和sit-miR169及其靶基因的表达。鉴定了15个sit-miR169,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it-miR169家族前体sit-MIR169大致可以分为2簇,部分sit-MIR169成员与水稻osa-MIR169家族成员亲缘关系较近。sit-miR169的前体均可形成稳定的二级茎环结构,成熟体均产生于前体的5′端臂上,且成熟序列的碱基保守性很强。sit-miR169在花、叶和根中均有表达,具有明显组织表达特异性。sit-miR169的靶基因主要是NF-YA转录因子基因,此外还有L型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ω-6脂肪酸去饱和酶、转运蛋白Sec1a、SDG40蛋白、环指跨膜蛋白和核糖体大亚基假尿苷合酶SVR1基因等。miR169通过调控靶基因,尤其是NF-YA的表达量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应答。谷子NF-YA基因主要在根和穗中表达,表现出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此外,sit-miR169靶基因的表达受环境诱导,如干旱条件能进一步诱导Seita.9G521100基因在根中的表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硒肥浓度、施用时期和施肥方式对不同谷子品种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刘攀锋, 秦杰, 郝爽楠, 王丹立, 杨武德, 冯美臣, 宋晓彦
作物杂志    2022, 38 (2): 182-18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25
摘要164)   HTML4)    PDF(pc) (633KB)(171)    收藏

土壤缺硒和人体缺硒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探讨施硒浓度、时期和方式对不同谷子品种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大田正交设计,以晋谷28号和晋谷21号为供试品种,分别于拔节期和抽穗期进行土壤施硒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00、5.48、10.96、21.92、43.84、65.76、98.64、147.96g/hm2)的亚硒酸钠,研究各因素对不同品种谷子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谷子产量随施硒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硒浓度为65.76g/hm2时产量最高。籽粒硒含量与施硒浓度呈正相关,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谷子产量和籽粒硒含量与谷子品种、施硒时期及方式有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抽穗期对晋谷21号叶面喷施浓度为25.41g/hm2的亚硒酸钠是最安全有效的谷子硒强化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花期不同打尖层数对蚕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袁璟亚, 李万明, 庞雪芹, 黄淋华, 戚兰, 王胜谋, 谢正伟, 邱一彪, 赖泉淏, 秦娜娜
作物杂志    2022, 38 (2): 167-17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23
摘要160)   HTML4)    PDF(pc) (644KB)(155)    收藏

对2个蚕豆品种进行花期打尖处理,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差异,提出花期打尖处理的最适层数,为蚕豆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花期打尖层数的增加,蚕豆株高逐渐增加;单株总荚数、总分枝数(达蚕1号)、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均先增后减;始荚高度、单荚粒数、总分枝数(成胡15)、主茎节数和荚长受打尖处理影响较小;产量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打尖层数为第8层时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表明,蚕豆产量与百粒重、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总荚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株高与百粒重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打尖层数与蚕豆产量的关系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最适打尖层数为第8~9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34个豇豆新品系在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评价
公丹, 罗高玲, 张晓艳, 朱旭, 尹振功, 王素华, 沙爱华, 王丽侠
作物杂志    2022, 38 (2): 89-9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13
摘要191)   HTML4)    PDF(pc) (688KB)(158)    收藏

适应性鉴定是新品种推广利用的重要依据,在不同生态区(黑龙江哈尔滨、山东青岛、河南南阳和广西南宁)对34个豇豆新品系进行了适应性鉴定。通过变异分析发现,这些新品系在不同纬度均能开花结荚,但平均生育期以青岛生态区最短(61.1d),哈尔滨最长(75.8d);南宁生态区的株高(104.1cm)、单株荚数(21.9)和小区产量(4.46kg)均最大;荚长和百粒重受环境影响较小,各试点间差异不显著。通过GGE双标图分析发现,4个试点可划分为2个生态区组,南宁单独为一组,哈尔滨、青岛和南阳为一组,2组生态区内产量最高的品系分别为JD14和JD4。最终筛选出10个适宜不同生态区和试点种植的豇豆新品系,本结论可为这些品系的进一步示范推广奠定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5-氨基乙酰丙酸对绿豆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靳丹, 冯乃杰, 郑殿峰, 王诗雅
作物杂志    2022, 38 (1): 147-15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22
摘要187)   HTML2)    PDF(pc) (682KB)(149)    收藏

以绿豆品种绿丰2号和绿丰5号为材料,设置5-氨基乙酰丙酸(ALA)拌种处理,未用ALA拌种为对照,研究ALA对始花期绿豆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LA提高了2个绿豆品种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同时显著增强了2个绿豆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蒸腾速率,提高了胞间CO2浓度与外界CO2浓度比值,降低了气孔限制值。ALA能有效提高2个品种光合系统潜在活性(Fv/Fo),分别较对照增加11.98%和5.49%,显著提高了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提高了功能叶片蔗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并提高了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了酸性转化酶活性。ALA可有效促进V1–V5期绿豆叶面积指数增加。拌种处理通过改善绿豆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单株荚数等产量构成因素来提升产量。综上,ALA能够有效改善不同绿豆品种的光合特性和碳代谢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我国绿豆品种现状及发展趋势
田静, 程须珍, 范保杰, 王丽侠, 刘建军, 刘长友, 王素华, 曹志敏, 陈红霖, 王彦, 王珅
作物杂志    2021, 37 (6): 15-2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03
摘要389)   HTML21)    PDF(pc) (724KB)(395)    收藏

绿豆是我国种植的主要食用豆之一,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调整种植结构、丰富人们膳食和农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共育成绿豆品种141个,育种手段实现了从农家品种提纯复壮、优异品种引进、系统选育、辐射诱变到杂交选育的转变,解决了绿豆品种中存在的生育期长、蔓生倒伏、产量低、抗性和适应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以来,杂交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合,使新品种的产量、抗病虫性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性进一步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绿豆产业出现了种植面积先增后减、进口量连年增加、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专用和多抗品种缺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绿豆产业及品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我国绿豆品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绿豆品种改良的主攻方向,旨在为我国绿豆产业发展和品种改良等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外源褪黑素对红小豆生长、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陈忠诚, 金喜军, 李贺, 周伟鑫, 强斌斌, 刘佳, 张玉先
作物杂志    2021, 37 (6): 88-9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14
摘要188)   HTML2)    PDF(pc) (677KB)(236)    收藏

以黑龙江省主栽红小豆品种珍珠红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分别在苗期、花荚期和鼓粒期喷施0(CK)、50、100和200μmol/L褪黑素,探讨外源褪黑素对红小豆生长、光合荧光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50、100和200μmol/L褪黑素处理均能增加红小豆株高、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红小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潜在光化学活性,且褪黑素浓度为100μmol/L时各指标提高幅度最大。在苗期、花荚期、鼓粒期喷施100μmol/L褪黑素处理的红小豆单株粒重分别为5.53、6.13和5.90g,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6.3%、12.1%和9.5%。综上可知,红小豆花荚期喷施100μmol/L褪黑素增产效果最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施氮和间作对蚕豆根瘤形成及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吴鑫雨, 刘振洋, 李海叶, 郑毅, 汤利, 肖靖秀
作物杂志    2021, 37 (5): 120-12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18
摘要179)   HTML5)    PDF(pc) (758KB)(230)    收藏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蚕豆根瘤形成及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明确氮肥施用与豆科作物结瘤固氮、氮素吸收累积和产量的关系,通过2年田间试验,分析了N0、N1、N2和N3 4个施氮水平(蚕豆:0、45、90、135kg/hm2;小麦:0、90、180、270kg/hm2)下,单作、间作蚕豆各关键生育期根瘤鲜重、氮素吸收关键参数、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N0、N1和N2水平下,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比单作分别提高40.9%、27.2%和34.1%;高氮(N3)水平下,单作、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无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蚕豆的最大氮素累积量(A)和最大氮素吸收速率(Rmax)降幅分别为8.01%~13.93%和10.27%~12.98%,表明氮素吸收累积特点与根瘤鲜重相反。在蚕豆营养生长阶段(出苗后90d内),单作、间作蚕豆氮素累积量无差异;进入结荚期后(出苗90d后),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的氮素累积量。同时,蚕豆产量也受施氮量和种植模式的调控,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降低蚕豆产量平均达20.66%。整体而言,在N1水平下,蚕豆根瘤鲜重和产量达最大值,随着施氮量增加,蚕豆根瘤鲜重、氮素累积量和产量均随之降低,间作促进根瘤形成的优势减弱甚至消失。因此,间作体系中蚕豆氮肥的运筹与间作优势的形成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南阳盆地适宜机械化收获绿豆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
朱旭, 胡卫丽, 杨厚勇, 许阳, 向臻, 杨玲, 杨鹏程
作物杂志    2021, 37 (4): 93-9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14
摘要203)   HTML3)    PDF(pc) (1045KB)(158)    收藏

绿豆机械化生产是未来绿豆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南阳盆地种植28个绿豆品种(系),分析其农艺性状与第1批荚果产量的关系,为适宜机械化的绿豆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第1批荚果产量与其主要性状的关联顺序为单株荚数>单荚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生育期>荚长>百粒重>主茎分枝数,其中与单株荚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与单荚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生育期和荚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表型聚类发现,绿豆品种(系)遗传基础狭窄,在改良适宜机械化生产性状的同时,应拓宽品种(系)的遗传背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增施生物有机肥对红芸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杰, 陈鑫, 高芳芳, 马亚君, 刘燕燕, 武才女
作物杂志    2021, 37 (3): 161-16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3.024
摘要183)   HTML4)    PDF(pc) (412KB)(183)    收藏

探究增施生物有机肥对红芸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神池县红芸豆的可持续与优质高效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英国红芸豆为试验材料,采用“414”方案进行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研究在复合肥的基础上合理增施生物有机肥对红芸豆产量、产量相关因子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和2018年的各处理中均为T3处理(施用硝酸磷300kg/hm2、尿素180kg/hm2和生物有机肥3000kg/hm2)效果最好,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较不施生物有机肥(CK)分别增加24.7%、20.3%、23.0%、7.9%和5.7%、31.5%、1.0%、31.8%;株高及荚长分别增加了20.2%、7.6%和20.8%、11.1%;产量分别增加了20.4%和25.9%;蛋白质含量增加了14.8%和16.4%;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总产值分别为23 976.0和22 459.0元/hm2,扣除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等生产成本外,净利润最高的均为T2处理(施用硝酸磷300kg/hm2、尿素180kg/hm2和生物有机肥1800kg/hm2),分别为20 267.9和18 802.7元/hm2,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7.9%和12.3%。2019年,选择经济效益最高的T2处理在烈堡乡和大严备乡进行扩大面积种植,产量分别为3002和3420kg/hm2,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12.2%和16.3%;净利润为18 832.3和21 925.5元/hm2,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0.9%和6.3%。因此综合考虑红芸豆产量和农民纯收入等方面,T2处理是最优施肥方式,适宜大面积推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硒对芸豆种子萌发、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史雅涵, 杜天庆, 翟红梅, 杨舒添, 龚芮, 李宇航, 路博宇, 崔福柱, 高志强
作物杂志    2021, 37 (3): 210-21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3.032
摘要305)   HTML4)    PDF(pc) (890KB)(199)    收藏

为探究硒对芸豆种子萌发、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芸豆品种“英国红”为材料,进行发芽试验及大田试验。发芽试验设7个硒浸种浓度,分别是0(J0)、7.5(J1)、15.0(J2)、22.5(J3)、30.0(J4)、37.5(J5)和45.0mg/L(J6)。大田试验设4个喷硒量,分别是0(P0)、10(P1)、20(P2)和30g/hm2(P3)。结果表明,30.0mg/L硒浸种浓度显著促进芸豆种子萌发;30g/hm2田间喷硒量较对照(不施硒)芸豆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5.29%、32.34%和7.92%,丙二醛含量降低了20.32%;籽粒中可溶性糖、蔗糖、粗脂肪、粗蛋白、粗淀粉和硒含量分别提高了23.65%、37.23%、75.00%、62.14%、32.21%和24.11%。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四川豌豆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及分子鉴定
项超, 孙素丽, 朱振东, 宗绪晓, 杨涛, 刘荣, 杨梅, 鲜东锋, 杨秀燕
作物杂志    2021, 37 (3): 51-5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3.008
摘要166)   HTML8)    PDF(pc) (831KB)(221)    收藏

豌豆白粉病是由白粉菌(Erysiphe pisi D. C.)引起的豌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控制豌豆白粉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在温室条件下对400份豌豆种质资源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7个与已知豌豆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在400份资源中,有8份表现免疫,3份表现抗病,5份表现抗感分离,其余384份均为感病;16份抗性资源中有10份来自于四川省中部不同纬度地区,其余6份为国外引进资源;7个分子标记将400份种质资源分为39个标记基因型,其中16份抗性资源分为7个标记基因型。上述抗性资源及其标记基因型可有效应用于豌豆白粉病抗性育种的研究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干旱年景下芸豆生长及产量对其密度的响应
李洁, 张小宁, 晋凡生, 韩彦龙, 李海金
作物杂志    2021, 37 (2): 140-14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20
摘要271)   HTML5)    PDF(pc) (644KB)(180)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山西北部半干旱冷凉区芸豆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芸豆品种“英国红”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种植密度梯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株高、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降低,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实测单位面积产量的趋势一致。在产量构成因子中,百粒重对实测单位面积产量贡献最大。在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模拟中,密度为24万~2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山西北部干旱冷凉区,在底墒差的偏旱年份,建议芸豆品种“英国红”的种植密度为24万~26万株/hm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不同种植密度对3个小豆品种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刘振兴, 周桂梅, 亚秀秀, 陈健, 孟庆祥, 何国庆
作物杂志    2020, 36 (6): 137-14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6.020
摘要236)   HTML7)    PDF(pc) (1913KB)(165)    收藏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直立型小豆品种冀红20、冀红21和唐红201602为材料,分析6个种植密度对不同小豆品种植株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种植密度对小豆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底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结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相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间和相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F值分别为49.36、99.35),品种与种植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F=3.91)。种植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第一节间长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分枝数和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小豆株高、底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有效减少主茎分枝数,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绿豆氮磷钾施肥效应与最优施肥量研究
郝曦煜, 肖焕玉, 梁杰, 王英杰, 郭文云
作物杂志    2020, 36 (5): 127-13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5.019
摘要380)   HTML4)    PDF(pc) (6154KB)(261)    收藏

通过研究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绿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确定绿豆施肥模式和氮、磷、钾肥的最佳配比。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氮、磷和钾的施肥量编码值与绿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效应函数。结果显示,3种肥料对绿豆产量影响为氮>磷>钾。随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先升高后降低;试验范围内,磷钾互作对绿豆产量和单株荚数起促进作用。目标产量为2 104.6~2 215.2kg/hm2,对应N、P2O5和K2O优化施肥量分别为81.2~89.3、124.8~133.5和82.6~90.7kg/hm2。施用量配比为N∶P2O5∶K2O=1∶1.54∶1.03(N为87.4kg/hm2)时,产量最大(2 215.2kg/hm2)。当N∶P2O5∶K2O=1∶1.54∶1.05(N为80.4kg/hm2)时,经济效益最佳(15 589.89元/hm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DTA-6对两种食用豆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丁凯鑫, 单莹, 冯乃杰, 郑殿峰, 梁喜龙, 吴琼, 黄文婷
作物杂志    2020, 36 (5): 148-15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5.022
摘要239)   HTML2)    PDF(pc) (971KB)(194)    收藏

为探究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DTA-6)对食用豆叶片的生理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选用芸豆(英国红)和小豆(龙垦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完全随机试验方法,于芸豆和小豆的初花期叶面喷施DTA-6,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测定各生育时期叶片光合参数、碳代谢产物、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DTA-6提高了2种食用豆各生育期的SPAD值、盛花期和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显著增加了叶片蔗糖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促进了叶片淀粉的积累;与CK相比,DTA-6提高了2种食用豆的地上部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并且显著提高了芸豆和小豆鼓粒期荚分配率;DTA-6可有效调控2种食用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提高产量,DTA-6处理的芸豆和小豆产量分别较CK增加13.30%和12.91%,增产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蚕豆异交率相关因素研究及应用进展
于海天, 王丽萍, 吕梅媛, 杨涛, 杨峰, 刘荣, 何玉华, 宗绪晓
作物杂志    2020, 36 (4): 9-1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4.002
摘要200)   HTML7)    PDF(pc) (1655KB)(257)    收藏

蚕豆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异交率一般为20%~30%,最高可达84%。媒介昆虫、气候条件、地理因素、种植密度、品种基因型、花序的小花数量及小花结构特点、田间环境等都对异交率产生影响,媒介昆虫是异交发生的主要途径。异交会导致种质一致性的丧失,给资源的保存利用、品种繁育和应用基础研究等带来一定阻碍,但同时异交又是群体遗传多样性保障和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条件。本文从异交率、异交媒介、异交影响因素及异交率的应用研究4个方面总结蚕豆异交率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